东北网1月9日讯 仅1分钟,一家医院的10个专家特诊号就被挂完了,半小时内,其他专家号也全部被挂完。患者对医院的专家号趋之若鹜,宁可清晨两三点钟到医院排队,也不愿意去挂普通医师的门诊号。对此,市人大代表陈利铭在两会期间提出一份建议:取消专家门诊,平衡医疗资源,让更多年轻医生获得机会,提高其医术水平。
代表建议
陈利铭建议,“专家门诊”导致了医疗资源失衡,特别是对年轻医师的成长不利,且愈演愈烈,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应值得研究。医改在深入的推进之中,如何公平、高效使用现有医疗资源,特别是让年轻医师能够更多发挥作用,应成为医改中着重解决的问题,毕竟医院中的大部分患者是普通病患,危急重症只是很少的部分。即便是危难重症,是不是都要由“专家门诊”来治疗,也需从制度上做一些安排。
记者调查
昨天8时30分,哈医大一院门诊挂号处前就排满了人。一位患者告诉记者,不到3时就来医院准备挂号了,“上周二来了,没挂上,今天排第五个,肯定能挂上了”,他说。
这位患者挂的是消化科专家杨医生的“专家号”,每周仅周二一天出诊,上午仅有10个挂号名额,仅1分钟全部挂完,挂号费26元,其他“专家号”也基本在20分钟之内挂完。
除了“专家号”之外,消化科还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号,挂号费分别为7元、5元、3.5元。
“如果没有‘专家号’,你还会等吗?”,记者问一位患者。“不是急病可能就会等等,毕竟专家经验更多,看病更‘厉害’”,她说。
一位患者说,她去年冬天曾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看病,挂一位皮肤科老中医的号,老中医每周只出诊一天,一共30个名额,连续一个月,她每天都是凌晨去排队,“这个老中医确实水平很高,我吃了半年的中药,病就好了。”
代表观察
“专家门诊人山人海,普通门诊门可罗雀,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医生的业务培养”,陈利铭说,几乎每家医院都设有“专家号”和“普通号”,这种分类“引导”患者大量涌向“专家门诊”,有的专家到了下班时间仍无法脱身,长此以往,专家们可能难以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诊疗,到头来损害的还是患者的利益。
陈利铭说,少数医院的“专家门诊”,出发点不是为患者提供高素质的服务,而是为了收取费用,从病患的角度来说,很多病并不一定需要“专家门诊”才能治好,集中挂“专家门诊”,造成了医疗资源失衡。
陈利铭表示,通常来说,“专家门诊”的专家水平肯定要高一些,是不是年轻医生一定就看不好病?此外,年轻医生不能和专家一样接触更多患者,会失去很多实践机会。但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正是经验的积累,经验何来?就是从年轻时开始,在医疗生涯中接触了大量的病例。
部门说法
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柯云楠告诉记者,患者过于集中在专家门诊,各大医院普遍存在,年轻医师缺少接触复杂病例机会,的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柯云楠说,“专家门诊”也就是医院里的特诊,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非行政部门要求医院设置,而是医院自发形成的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甚至还出现了“特需门诊”,全部为“专家号”。
患者优先选择挂“专家号”是其自主行为,如一些复杂病例,医疗专家经验丰富,会直接排除病症,而年轻医师缺乏经验,需借助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所以,“专家号”的存在是患者的现实需求。
其实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考虑是否选择“专家门诊”,过于集中会降低医疗质量,同时导致医疗资源的相对浪费。从全国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行政指令,要求取消“专家门诊”。
今年,卫生行政部门将继续按照医改方案,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让刚毕业的医师带薪进行三年左右培训,提高年轻医师的医疗水平。其中,住院医师轮科培训,将其培养成综合医师,而专科医师则就某一专业进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