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1月12日讯 1月4日,家住大庆的胃癌患者张跃静静地闭上双眼,走完了自己53年的人生历程。在爱人和儿子的帮助下,张跃实现了生前捐献眼角膜的遗愿,成为我省今年首例眼角膜捐献者,他的大爱也为两名患者送去了光明。近日,记者从黑龙江省眼库了解到,去年我省共有2000人登记捐献眼角膜,49人完成眼角膜捐献,106人重获光明,与2011年的捐献情况基本持平。
49名捐献者让大爱温暖人心
11日,记者来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黑龙江省眼库就设在这里。多年从事眼角膜捐献工作的省眼库工作人员岳超英告诉记者,每一个眼角膜捐献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大爱之举一次次让她的心灵受到震撼。
我省去年最年长的眼角膜捐献者是83岁的李成桪老人,家住哈市的李成桪生前曾是一名教师,他很早就有捐献眼角膜的想法,在得到儿女的支持后,老人在去世前一年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去年12月23日,李成桪老人因病去世后,两个子女遵从父亲生前遗愿,立即联系了省眼库的工作人员,两名年轻的眼病患者在成功移植入李成桪老人的眼角膜后,重新获得了光明。
大庆早产儿优优出生时体重只有2.7斤,早产导致优优患上了支气管肺炎,从出生起,优优就一直在接受抢救。在出生第63天时,优优还是离开了人世。在孩子弥留之际,年轻的父母毅然决定,把优优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给需要它的人,帮助那些处在黑暗中的患者重获光明,也希望优优的生命可以得到另一种延续,优优也因而成为我省“最年轻”的眼角膜捐献者。
1.5万名眼病患者望“眼”欲穿
据省眼库主任、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刘平院长介绍,近些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来省眼库登记捐献角膜的人越来越多,仅去年省眼库就接待了2000余人登记,49人成功实现眼角膜捐献,106人重获光明。
刘平说,目前我省因眼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达3万余人,这些患者中有50%的人是可以通过眼角膜移植重获光明的,但由于眼角膜捐献数量很有限,每年仅有百人左右能通过眼角膜移植重获光明,这1.5万名眼病患者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目前仅在省眼库预约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就有百余人。
岳超英清楚的记得,她曾经接待过一名因患眼角膜疾病致盲的老人,老人激动地对她说,自己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重见光明,每天在黑暗中生活实在太痛苦了。然而就在终于等到了合适的眼角膜时,老人已经去世了。岳超英说,那一刻她心中的遗憾无法用语言形容。
眼角膜捐献有待打破传统观念
“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对眼角膜捐献的不了解,造成眼角膜捐献工作开展的困难。”刘平院长说,临床上常常遇到一些因眼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在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来医院接受眼角膜移植时,这些患者普遍认为,眼角膜移植需要十几万或更多的钱,他们根本承受不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般的眼角膜移植手术一万左右即可,新农合报销后,患者承担的费用只需几千元。”刘平院长说,现在仍有很多人对眼角膜捐献知识一无所知,以为捐献眼角膜就是要挖眼球,其实摘取角膜后工作人员会为捐献者安装义眼,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另外,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有的志愿者本人同意身故后捐献眼角膜,但是家属不同意,或者当时同意了最后临时反悔,这样的情况屡有发生。
刘平院长告诉记者,眼角膜移植分为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移植以及角膜板层移植三种,通过眼角膜移植不但可以使因眼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重获光明,同时也可用作治疗角膜白斑等眼部疾病,此时一个人捐献的角膜就可以同时使多名眼病患者受益。刘平院长说,打破眼角膜捐献发展的瓶颈,有待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眼角膜捐献在认识上的盲区,这需要普通市民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眼角膜捐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