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15日讯 不是公务员也没有事业编,虽有五险薪水才一千多,哈市社工招聘为啥挤破头?且听4名成功“入局”大学生说:
考试结束了,名单公示了,但“社工”这两个字的热度并未因此降温。
14日,哈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拟聘用名单公示第二天,与报名时的火爆相比,大家看名单时的平静,更凸显内心的炙热。局外人关心又有哪些人闯过“独木桥”成功到达“对岸”?局内人,考上的内心澎湃,用他们的话说,“赢了!”赢得的不只是这次考试,也许还有那并不太确定的未来。“失利者”,内心同样澎湃,痛感翻滚,自责不已,“为什么没进去?”
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年轻的朋友们,做社工,你们准备好了吗?”
他们为何而来?
是待遇吗?对于拟聘用的社工们来说,在六个月试用期内,他们得到的工资为1200元,第二年转正后为1500元,其中还要扣除五险。
是安稳吗?实际上这项工作并不清闲。“很多居民来社区时都带着情绪。在社区工作,不仅要求你有耐心,更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社区主任徐芳说,她所在街道办事处将迎来5名大学生,其中有两名是硕士。欣喜之余她不免担忧,“这些年轻人能安下心来好好工作吗?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可能连试用期都过不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大学生报考?竟然还有硕士?”徐芳觉得,这些高学历年轻人可以展示的舞台应该有很多,到社区这个“小地方”会否大材小用,关键是目前待遇真的很一般。徐芳坦言,她真的不想怀疑新同事的报考动机,“无论怎样,我希望年轻人加入后,能为社区工作带来新能量。”
或许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关超能够回答徐芳心中的疑问。“虽然不是公务员也没有事业编,但再怎么说,这个职位是为政府打工,也算是在体制内。”在他看来,更大的诱惑在于经过几年的历练,能有机会通过考试真正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公务员。
“考上哪个算哪个”
如果不是这回考上了,李程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结束她的考试之旅。
自从一年前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要求和期望下,李程不停地参加各种考试。“说实话,临到毕业我还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李程说,后来家里人给了她建议,先考公务员再考事业单位,只要有类似的考试就参加。
李程说,每天浏览一遍考试招聘网站,已成为她的“规定动作”。虽然参加了很多考试,但她坦言,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考上哪个算哪个,其实都一样。”
如今,终于成功考上社工的李程,相对于家人的高兴显得很平静。经过了这么多次考试的“洗礼”,她说自己曾经的理想都已消磨得差不多了。在她看来,社工的职位挺稳定,待遇还可以。接下来,就是一步步地按照家里的规划,找个男朋友,然后结婚生子,稳稳当当过日子。
“给政府打工靠谱”
今年29岁的赵爽,得知考中的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漂泊的心终于稳定了!”
大学时学经济的她,在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做销售的工作。“从工资额度来讲,我可以说是白领。”赵爽说,她一个月经常能挣五六千元。“虽然挣得多,但公司不给交保险,没有保障啊!”随后的几年,她先后换了多家企业,虽然也有公司给交各种保险,但让赵爽萌生去意的原因只有一条——做销售底薪少得可怜,“你只有拼命干才可能挣得多。表面上我是个白领,实际上只是个高级民工。”
时刻都感到巨大压力的赵爽,越来越发现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多么好”。尤其是看到大学时的好朋友考上公务员后,“可能从工资上看她没有我挣得多,但人家正规呀,不仅有五险一金,每逢年节经常是大包小裹的往回拎。”
终于在毕业5年后,“身心俱疲”的赵爽决定要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虽然她知道社区工作不会太容易,但“给政府打工靠谱”的想法支撑着她,直到这次考中。
社工未来“潜力”无限?
作为一名硕士生,陈达说,以社工这个职位为起点,她正“迈向未来的目标。”
在毕业前,陈达对找工作一直很有信心。“硕士还不好找工作?”然而毕业后她才发现,“就业真挺难”。陈达说的不是去企业找工作,而是考公务员。在她的观念里,读硕士时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很适合在政府工作。
当看到社工招聘的消息时,一心想要进入体制内的陈达,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这个职位有潜力,因为它有成为公务员的可能。在报名时我就打听过了,现在社区主任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在道里区民政局,有工作人员告诉她,最近两年已有13位社区主任通过考试成了公务员。这更坚定了她报考的决心。
按照陈达的规划,先在社区好好干,争取当上社区主任,然后再通过考试最终成为公务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漫长。”但陈达觉得,“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要进入体制内,就是要成为公务员!”
“为以后考公务员增加筹码”
黑龙江大学应届本科生关超直言,他报考社工就是为了在一线多锻炼,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宝贵在哪呢?“社区就是基层,在这里干上个一两年,就算有基层工作经验了,以后再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时就有优势了。”
关超说,如今就业难的现实摆在眼前,本科生已经不具有竞争力了。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太好的工作又去不了。在关超看来,考社工无疑最靠谱,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为未来增加筹码,“两不耽误!”
实际上,想以社工岗位作为跳板,为未来谋划的考生并不在少数。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涉及考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