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7日讯(记者 李倩)作为奶业大省,国人每喝六杯牛奶中就有一杯来自黑龙江。但面对国外乳业强势进攻、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我省奶牛养殖户养殖积极性逐渐下降。为此,参加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崔强委员在提案中建议,省市县财政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投入、增加奶农补贴种类,调动奶农积极性。
省政协委员崔强。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到2012年末,黑龙江省奶牛存栏260余万头,鲜奶产量近800万吨,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双双稳居全国第二位。但随着饲草饲料、劳动力、水电价格等成本不断上涨,加之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等状况,养殖户基本都处于微利和保本状态,积极性被挫伤。另一方面,养牛的效益和打工相比,无法相提并论:散养一头牛年均效益为2000—3000元,打工一个月就远远超过养一头牛的效益,养殖户极有可能会大量退出奶牛养殖业,进而影响全省乳业的健康发展。
奶牛。(资料图)
崔强委员建议,各级财政应合理调整支农资金使用比例,奶业生产重点市县每年列支奶牛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投入,建立以农民投资和社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采取资金直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和个人建设规模化牧场和标准化奶站。
崔强委员还建议,政府应扩大补贴范围。省市县财政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奶农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对大型牧场的奶站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专项补贴。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