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2月22日讯 一把小小的钥匙和唯一能与它相配的门锁,这两个物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通得甚至被我们常常忽略,可一旦它们当中的一方出现问题,都将使我们面临着被家“拒之门外”的境地。当我们遭遇“开锁问题”时,措手不及、着急生气、欲哭无泪,复杂的情绪纠结在一起,人们都难逃“下次可不能再干这事儿”的感叹。本报今起推出《开锁那些“锁”事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迎亲朋送好友、贴对联放鞭炮,忙碌、喜庆成为贯穿整个春节假期的主旋律。而从除夕到初七,“忙”和“喜”让很多“马大哈”涌现了出来。在没随身携带钥匙的情况下,贴对联时一用力将门上了锁、家人欢欢喜喜外出放炮全被“拒之门外”、送亲友时一激动送到小区门口后发现自己归家不成,春节期间,96110开锁电话平均每天接到百个市民来电。
家住道里区经纬街的程女士今年26岁,不想过年贴对联时发生了“小插曲”。“贴春联时,我生怕对联贴歪了不好看,贴透明胶时一用力,我听见门锁‘嗒’一声,一看,门锁上了!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幸好揣着手机。我怔在那几秒钟后,按家单元门小牌上提示的96110打开锁电话,20分钟之后,开锁师傅来帮我把门打开了。后来整个过年期间,家人提起这事儿还乐呢。”
过年同样被锁家门外的还有南岗区一高档小区的陈先生一家三口。大年初二,陈先生一家三口相约了另外两个好友家庭到家里聚餐,几个人都有些喝醉了,半夜12点左右,朋友们穿衣回家。喝得高兴的陈先生一家三口,只有女儿穿着外衣送朋友送到了小区大门外。走到自家单元门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结果一问媳妇,她也没带,当时哭笑不得。后来我们一家三口按邻居家的门铃,先进去了单元门,又打开锁电话,在邻居家呆了快1个小时,才回到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