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土地 走出富裕安康现代化大农业之路
2013-02-25 10:18:2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2月25日讯 五年间,全省粮食总产先后跨越了80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和1100亿斤四个大的台阶,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比2007年增加495.4亿斤,夺得了粮食总产、年均增长量、商品量、人均产量四项全国第一。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五年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过去的低于全国平均、增幅低于城镇,达到现在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幅高于城镇,2012年实现8603.9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农民收入实现了“九连快”。

  数字,彰显了广袤的黑土地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大粮仓,彰显了龙江农民正向着更加富裕安康新生活迈进。

  数字,足以令龙江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昭示着黑龙江正迎来现代化大农业的胜利曙光。

  数字的背后,是“三农”工作为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稳”的基础,“进”的亮点。

  数字背后,更是五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四大”、“八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2003年以来,省委连续出台10个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强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

  每年年初,省委都召开会议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指挥。

  中央领导同志对于黑土地更是寄予希望:黑龙江省要率先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根据龙江实际,提出了“四大”、“八化”目标,即加快推进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主要特征,以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省委书记吉炳轩多次强调,龙江农业发展思路已经十分清晰,这条道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四大”、“八化”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已经被近几年实践证明了的一条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在今年2月19日召开的“三农”工作座谈会上,吉炳轩再次强调,黑龙江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农民致富的路子已经十分清晰,而且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全面的小康社会。

  省长王宪魁也强调,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维谋划“三农”工作;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省委副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杜家毫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主持召开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三农”工作遇到的问题、难题。(

  全省各市地和涉农部门,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以“四大”、“八化”为标志现代化大农业的工作要求,集中全力抓落实,确保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当下,黑龙江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农业农村经济步入到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当下,黑龙江五谷丰登,是整个农村形势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中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这是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对黑龙江提出的殷切期望。

  这句话,始终激励着黑龙江。

  如今,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已经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大粮仓。

  然而,每一个龙江人都深知这个成果的分量有多重,这个成绩的取得有多么不容易。五年来,全省人民战胜了低温、寡照,旱、涝、风、雹、霜等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2012年,进入收获期以来,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的龙江大地,却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多雨天气,进地难、机收难、晾晒难,秋收战役面临严峻考验。为把丰收的果实全部拿到手,实现颗粒归仓,全省上下团结一心迎击挑战。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秋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和加快秋收进度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省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基层检查指导,省政府专门成立秋收生产指挥部,各市(地)、县(市、区)党委政府都把秋收生产摆上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及农口部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推进。众志成城,最终,夺取了秋收的全面胜利。

  这一年,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和商品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全省粮食总产连创新高的同时,粮食品质明显改善。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粮食种植面积6720万亩,实物产量2290万吨,比2007年增长1.4倍和1.8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种植面积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没有农民的普遍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基于此,全省上下因地制宜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努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畜牧业方面: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养殖战略工程的深入实施,畜牧产品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去年全省肉、蛋、奶产量达到374万吨、120万吨和857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近59.7%、26.6%和79.1%,是全国两个没有发生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省份之一。

  渔业方面:2012年渔业放养面积发展到724余万亩,比2007年增长近77%。

  蔬菜生产方面: 2012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668.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66万亩,分别比2007年增加104万亩和33万亩;蔬菜总产1740万吨,比2007年增长23%,淡季省内蔬菜自给率明显提高。

  “走出去”战略方面:全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面积达到720万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30亿美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2%和1.2倍。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2012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75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8%和1.2倍。

  ……

  五年来,我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价格高位运行,农民收入渠道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步入到高速持续增长时期,始终保持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p>  2012年岁末,一股来自黑土地的绿色之风席卷京城。为期6天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2012(北京)展销周,现场零售额达1027万元、签订经贸合作项目金额61.7亿元。

  如今,绿色食品产业在我省全面发展,形成了以肇东、富锦2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宾西、双城等10个专业园区为基础的“2+10”园区发展格局,绿色食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全省两年间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37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项目开工数量、投资额度均突破历史,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我省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已经呈现出系列化、精品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显著特点。

  与此同时,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项目建设三年决战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农机装备制造业快速推进,六大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省农机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7.5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38%。18个农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31%,比去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黑龙江沃野农业装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比率224%;一拖、东金和迪尔等22个达产的重点产业项目,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5亿元,成为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引擎。

  2008年9月,几代水利人所期待的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开工,以此为标志,从西部到东部,以两大平原为核心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引嫩扩建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每年给西部地区供水22.55亿立方米,其中向城市供水近10亿立方米,农牧业灌溉8.7亿立方米,渔业1亿余立方米,湿地等生态供水量为2.6亿立方米;工程下游沿岸的400万亩农田将由此受益。

  从工程性缺水的实际出发,五年全省累计投资423亿元,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和总面积1300万亩的三江平原14处灌区及虎林、临江、江萝等6个灌区渠首站工程,完成了1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70座小I型水库建设任务,实施了66个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省新打抗旱水源井18.9万眼,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3836万亩。

  五年来,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现代农业水平有了新提升。全省农村农机化建设投入214亿元,比建国到2007年58年投入总和增长1.3倍,新组建投资千万元以上现代农机合作社797个,配置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农机装备,不断提高现代大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1.2%,比2007年增长16.1%,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农民新建水稻大棚57.2万栋,全省水稻大棚化育苗比例达到76%,有56%面积的水稻实行了统一浸种催芽育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9年末,克山县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经历了由小变大、由亏转盈的过程。去年,合作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入社成员由314户发展到1222户,增加908户;土地入社面积由1.5万亩增加到3万亩;总盈余由1342万元增加到2759万元;社员资金回报率由31%提高到44%,每元多分0.13元;土地亩均收益由710元增加到730元,是当地土地租赁收益的2倍多。

  仁发合作社仅仅是全省29098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目前,全省已经有入社成员28.5万户,带动农民120万户,分别是2007年69.7倍、14.3倍和263.2倍。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动力,努力探索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产业、不同生产环节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方式,破除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所面临的各种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我省还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步伐,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4446万亩,比2007年增长近74%。全省有66个县(市、区)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合作共建,共建层次由场县发展到局市,共建规模由一家一户农机代耕、土地承租发展到整村整乡代耕、承租,共建领域由农机跨区作业为主拓展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带动了农村标准化生产水平快速提升。

  村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道路硬化率、沼气入户率、村屯绿化率均达到100%。这是佳木斯郊区平安村投入近千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取得的成果。对变化,村民们乐开了花。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只有5句话、20个字。

  黑龙江如何建设?我省把立足点放在了破解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以来,全省突出加强以路、水、能、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6.28万公里,是建国至2007年建设总量的3倍。全省共改造泥草房近136万户,泥草房比2007年减少85.1%。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342个,受益农民33.6万多人。解决了55%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等“四免”政策,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76个,覆盖面达97%,比2007年提高85个百分点。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试点已覆盖全省。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9.35%。组织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 14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月的龙江大地,虽还是一片冰封,然而,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新一轮的备春耕农业生产已经拉开大幕。黑龙江,向着更加富裕安康的现代化大农业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