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日讯 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将分别增长15%和2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增长5.5%,粮食总产将稳定在32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将达到14%。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哈市农业将大手笔、大投入,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实现新的跨越。
新增水稻面积113万亩
今年,哈市将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为主,重点建设以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和水稻大方田种植模式为主的6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3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2条示范带,核心区面积500万亩,辐射区面积1200万亩,带动区面积达到1500万亩。新建、续建沿江提水泵站17处,新增水稻面积113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6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00处、解决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现代农业,农机先行。今年哈市将继续加快农机化建设,实现深松整地、玉米收获、水稻插秧机械等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推进哈南、松北、宾西、依兰四个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9亿元。在农业科技化建设方面,将引进或选育农作物新品种5个,推广优良品种30个,实施标准化栽培、生物灾害防治等新技术10项、面积7000万亩次。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培训4800人、科技示范户2.4万户。
强龙头壮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在“上项目、强龙头、壮基地、扩市场、创品牌”上下功夫。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方面,哈市将重点推进佰益食品、木兰本真、巴彦雨润等24个投资超亿元产业加工项目。力争引进肉牛、鸡、羊和奶业等10个龙头企业,建设10个10万吨级饲料龙头企业,10个兽药生产企业,打造1个兽药饲料科技创新产业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43家。
据市农委主任杨文月介绍,农业产业化要想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原料基地建设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缺一不可。今年,哈市将新建扩建规模化牧业养殖场(园、区)200个,新增乳制品加工能力10万吨,新增肉牛和生猪屠宰加工能力300万头,新增禽类屠宰加工能力1500万头。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新增50个,“三品”认证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产品认证稳定在2000个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华南城、松北润恒、双城雨润等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及哈达果蔬、双城新胜蛋禽、尚志黑木耳等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撤并14个乡(镇)268个村(屯)
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和合作社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哈市今年将加大城镇化建设推进力度,香坊、南岗、方正、木兰、通河等区、县(市),要实行整区、县推进,其他区、县(市)至少选择一个以上乡(镇)实行整乡(镇)推进。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把“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撤乡并村”有机结合起来,全年撤并14个乡(镇)、268个村(屯),集中打造50个农村新型社区,完成6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启动扶贫开发建设项目500个。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420万亩
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年底前,区、县(市)都要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重点新建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全市各类合作社发展到5500个。
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稳定现有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哈市今年将进一步引导承包户规范有序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全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20万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各区、县(市)将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尽快完成执法、检测队伍建设,重点开展产地环境和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检测,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拓宽增收渠道,“鼓”起农民腰包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今年,哈市将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等,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种植等,带动农村餐饮、住宿、旅游、运输等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一品村”发展到300个以上。
据介绍,哈市今年将继续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有效途径,逐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支持农民盘活承包经营的土地、林地、草原、水塘等资产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全年力争完成技能性培训8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5亿元,人均转移增收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