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5日讯 “说到国民生产总值GDP,有组数据我们不能不关注:2012年我国GDP为51.93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31个省区市GDP总和为57.69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高出5.76万亿元,而这相当于多出了一个广东的经济总量。”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第一天,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剑指”国家和地方的GDP数据“打架”现象。他告诉记者,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开始,各省GDP加总之和、平均增速等,都与全国数据有差距,而且这种“1+1>2”的格局愈演愈烈。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现象的出现?何小平分析说,首先是国家层面的统计抽样系统相对独立,更客观,地方受到条件等多方限制,误差较大;其次是技术性因素,比如跨地区的大公司和跨省的商品流动会导致重复计算;此外,“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循环依然存在。
“屡出偏差的GDP数据使民众产生了不信任情绪,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都被打了折扣,也影响政府对于宏观经济局势的判断,误导政策。”何小平还提出,据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创19年新高,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却降了12个百分点。GDP数据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没有使百姓生活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改善。
为此,何小平建议,应在保障各项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的同时,摆脱GDP挂帅情结和唯GDP至上原则,让“增长”与“发展”同步,使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应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制度,统一统计口径,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地区GDP由国家统一核算,做到统计数据在公布之前的保密性;改变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如居民收入指标、社会公平指标、环保指标等,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还要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负责,逐步打破官员心中的GDP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