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6日讯 (记者 孙晓锐)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卢禹舜提出,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层次多样的精神需求,更好地改善文化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整体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将是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卢禹舜。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包括获得安身立命之道,得到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接受教育(包括终身教育),享受体育和医疗服务、图书影视消费、旅游休闲,以及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讲座展览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方面所涵盖的内容及其范围,都是文化民生的基本方面。文化民生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卢禹舜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球文化融合,社会正经历转型期的关键阶段,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民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卢禹舜指出,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增长滞后于消费总体增长。从需求上看,文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文化消费层次失衡,表层的、泛娱乐化的文化消费盛行,而较有内涵的、高品质的文化精神需求整体上增长不大,民众整体的文化素养不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对于民族文化的体认和中华文化复兴问题较为淡漠。
卢禹舜认为,造成文化民生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三方面。一、经济因素。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不平衡是主要的因素,近年来,居住、饮食等消费成本的逐年增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消费。而且,我国社会中产阶层比例较少,而他们是文化消费的主流人群。二、社会因素。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限制了人们的文化发展需求,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储蓄谋求未来的“自我保障”;追求“功利型”、“有用性”的价值取向等,使得人们对“非必需”的“无用”的精神文化需求忽视、边缘化,对此类文化消费形成了挤压。生活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的加大,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成本低、更具有表层娱乐、消遣性的文化娱乐内容。三、文化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教育的因素,也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缺失、文化传统断层,民众缺乏基于对本民族文化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此外,还有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等问题。
为改善文化民生,提升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卢禹舜建议,国家应重视“种”文化,从基础教育抓起,进行“国粹”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相关精粹内容渗透入基础教育甚至学前教育,使人们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客观的体认,并将一些优良的传统继承下来。在社会层面,通过媒体宣传、利用传统节日等加强生活方式的引导,尤其是对包含着优良传统美德的礼仪习俗的生活方式的倡导;在全球化文化大潮和世界各国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华文化一方面要探讨现代转化的更合适路径,一方面要探索“走出去”的更有效方式,另一方面,还要特别重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的承续和发展。可提倡文化元素在市政规划等方面的体现,营造和谐中国的文化景观;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建议有关部门在文化领域设立最高荣誉的激励制度,以在全社会引领重文化、重艺术、重创新的时代风尚;在文化产品中关注民众生活、需求和承受力,创造平台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创造文化和艺术的活动。高端艺术可以以艺术衍生品的形式亲近人民生活,使人们有能力消费起更高端和高雅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