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7日讯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012年,我省成功地实现了粮食总产历史性的“九连增”,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亿斤,全省粮食产量连攀高峰不负众望。然而,在这个高基数之上,面临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空间收紧、水土资源约束日渐趋紧等制约因素,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粮食“九连增”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增加粮食产量,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水利支撑
夯实增粮基础
“农田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和根本保障,可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控制性工程不足,灌溉设施老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现代化大农业称号不符。”
马立群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省用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但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我省粮食生产在“天帮忙”、“九连增”背后,隐藏着极大隐患,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省粮食稳产增产,已刻不容缓。“建议国家及我省在灌区建设上进一步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加快江水灌区建设,特别是加快‘两江一湖’边境水利工程建设。”
他建议,在国家“十二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的框架下,应当用农业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调整、完善水资源调控规划、流域治理规划和灌区整合规划,尤其要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工作,加大前期投入,确保规划项目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施效果。要集中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改造项目,通过集中规划、集中项目、集中投入,形成一批牵动粮食高产稳产的核心区域。并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为保障,突破农田水利建设制约“瓶颈”。构建中央、省、市、农民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落实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政策规定。同时,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和灌溉系统融资租赁服务,必要时可成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发展基金。
利益补偿
确保种粮积极性
多年来,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商品粮基地,我省把各种资源重点向粮食生产配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
对于怎样健全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升粮食主产区种粮的积极性,增强发展潜力,周春玲委员建议:“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完善支农资金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二是按照商品粮特别是稻米的调出量给调出省以补偿。落实将农垦系统的产粮大场纳入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三是支持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
“从长远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依靠粮食主产省,重点是依靠商品粮调出大省。”周春玲分析说,为进一步挖掘商品粮基地省粮食增产潜力,建议国家按照商品粮基地省粮食总产扣除每人每年留粮1000斤计算商品粮的数量,并按每斤商品粮1元的标准给予省财政转移支付奖励,增强商品粮基地省省级财力,进一步调动其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同时,建议随着国家财力增长同步增加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额度,保障粮食主产区县市财政正常运转。
科技兴农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科技,要想粮食增收攀上新高峰,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加大市县乡农技推广力度。”李文志委员以绥化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农技推广面临的问题。
绥化市是我省产粮大市,目前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092人,全市耕地面积按2770万亩计算,全市种植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指导耕地面积2.5万亩,乡镇基层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指导耕地面积4.8万亩,市本级只有每人每年2000元办公经费,没有用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的专项经费。推广面积偏大、推广人员服务半径过大、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
李文志建议,推进市县乡各级农技推广力度,要统筹做好人员配备、资金保障和技术更新,应力争使地市的农业科技进步率以年均2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使地市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达到65%以上。其次是继续发挥农垦系统的科技示范作用,一方面,全面普及推广农垦系统的良种选择和高产栽培、作业模式;另一方面,力争“十二五”时期,农垦系统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达到75%以上,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