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3月14日讯 初春的北方,乍暖还寒。但在鸡西市中心区——鸡冠区,春意早已不再阑珊,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所迸发的激情像股股暖流在15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涌。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0元……这鼓舞人心的数据,让人们对鸡冠区的未来充满更多期许。
动力何在?期许又在哪里?“一道紧箍咒、一个助推器、一顶防护罩”成就了鸡冠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名片,也为实现建设活力生态宜居幸福的美丽新鸡冠目标奠定了坚实保障。
一道“紧箍咒”,拉住了干部天马行空的官本位思想,一场场作风大考,让为民服务的理念强势回归。
“转变作风要从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做起、从常委做起、从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做起,各级干部要遵照执行,敬请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监督。”这是鸡冠区委书记吕富在全区整合了政治、经济等多项内容的“改进作风,促进发展”推进会议上代表区处级干部向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这“紧箍咒”戴向了自己,一开始,有些干部不大自在。怎么办?学习、搞调研,定制、找榜样,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干部的思想转变了,行动变了。
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等,全区330个基层党支部,7493名党员干部分期分批深入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推动了“改进作风,促进发展”活动向纵深发展。
“践行鸡西人精神,争做合格鸡冠人”主题实践活动,是鸡冠区提振机关干部为民服务思想的有效载体,20场、5000多人次的学习,使“做善于学习、眼界开阔的鸡冠人,做思想解放、多谋善断的鸡冠人,做敢于担当、永争第一的鸡冠人,做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鸡冠人,做开放包容、厚德忠诚的鸡冠人,做心态阳光、快乐幸福的鸡冠人,做情趣高雅、形象清新的鸡冠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干部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洗礼。大兴调研之风,区委、区政府领导先后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全方位对区情调研,把脉问诊,一个立足于市域中心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经济大区,经济强区的思路形成。区主要领导进企业、下社区、入大棚,到农家,与企业老总、种植大户、社区居民问需问政,商讨发展大计。在西郊乡新发村种植大户老周家,老周说了句挺时尚的话把大伙说乐了:“干部接地气,我们就有了底气。”
定制度,好比不可逾越的“红线”。而这“红线”一旦一头联起干部改进作风,一头联系上群众,那就成了百姓的福气。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出台了《鸡冠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从学习调研到联系群众,从精简文件会议到勤俭节约,八项规定细化成18条,条条指向了干部作风上存在的软肋,也让干部有了行动上的依据。
头脑上的清醒,行为上的规范,让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服务百姓的心活了起来。“走亲戚、串门子”成了干部下基层的必修课,全区3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经常深入到2乡14个村,无论是在园区项目建设工地、棚户区改造建设现场,还是在蔬菜大棚、农家小院里,随处都能见到区乡干部现场办公,靠前指挥,身先士卒,解难济困的身影。
这变化,发自内心,百姓感受到的是务实、亲民和暖意。
一个“助推器”,激发了广大干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热情,一个个项目落地,经济强区、经济大区的推进力度让人欣喜。
“这里的服务是响当当的,吃饭用的锅碗瓢盆都给准备到家了,投资兴业的环境更是没的说。”在落户于鸡冠区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建设工地,投资商施仲谋当起了鸡冠区服务企业的“义务宣传员”。
投资10亿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占地200余亩,一期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可容纳商户2000余户,建成后可容纳商户5000余户。该区引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注重的是品牌优势,不仅填补了鸡西在小商品市场流通交易领域的大型专业市场的空白,更为鸡西的商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姆式服务’是我们改进作风,服务企业的又一举措,就是让投资商享受到家的温暖。”这是区政府班子亮出的底。
不仅如此,这个区还制定了《招商引资暂行办法》,来鸡冠区投资的项目,该区一律实施“绿色通道”,从企业名称注册登记到土地审批,从立项到开工,从“三供”到“两通”等公共服务……政府一包到底,方便、快捷又高效。投资1.7亿元的信恒管材项目的鸡西市信恒保温管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连连称赞:“我是鸡西本地人,没到外地投资,就是这个区服务周到,效率快捷,投资环境好,事事都想到,也办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我干嘛舍近求远呢?”
一木不为林,万木才成春。被“保姆式服务”关照的企业,远不止这2家。在该区的鸡西(鸡冠)产业园区、鸡冠区工业园和育能科技产业园,吸引了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森柒酵素、ESP电吉他等26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15.8亿元,这些企业不但成了该区的座上宾,更成为该区乃至全市的经济支柱。
一顶“防护罩”,保护着事关百姓的利益,一件件民生实事,衡量出作风建设的成效,赢得了百姓赞许。
在区人社局办事大厅,在南山办事处服务大厅,在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在新发小镇建设工地,在963919投诉大厅……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杯清水,方便快捷的办事效率……让百姓感受到干部作风变化带来的新气象。
新发小镇建设是该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占地面积24.95公顷,涉及1139户的拆迁任务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怎样搬得动,又不让这座山成为隔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因拆迁不当而形成的“墙”?区委、区政府靠前指挥,西郊乡采用“党员带头,乡村干部带头、社会名流带头、本村德高望重的人带头”的拆迁工作法,做到政策到位、阳光拆迁、友情安置,让老百姓吃到了定心丸。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以“零”上访的业绩拆迁完毕,创造了该地区的拆迁奇迹和拆迁效率。目前,多层44栋已全部封顶,11栋高层已有4栋封顶,1400余户居民分房工作已于2012年年底如期完成,今年三月将回迁入住。
“温暖行动”彰显民本情怀。全区63个帮扶团队走进257户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困难群众和城乡低保户家中,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人性的良善。在贫困职工王冬梅家中,前来慰问的区领导告诉她:“在春节和换季的时候,我们会来看望,今后我们就当亲戚一样相处,有什么困难可以给我打电话。”
963919物业调处热线是该区创新物业服务管理的一个平台,只要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招呼,区域内的27家物业服务企业115个物业小区的居民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服务。家住鸡西市鸡冠区东山阳光家园48号楼一单元的范女士说:“我们三家都在一楼,下水道堵了,直返脏水,虽说不在物业维修范围内,试着打了一下‘963919’电话,物业还真来人给修好了。”热线开通一年来,累计接听群众诉求1797件次,限时办结1618件次,办结率达90%,群众满意率达到95%。如今,这条热线成了免费提供服务信息的物业“百帮”热线。
此外,在机关各单位,党员干部以“立足民生、服务争先、做岗位标兵”为主题的“双树双创”活动,先后举办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10余场,新增就业7116人。城市低保标准由年均265元调高到31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均1400元提高到1800元,全年共发放低保金4645万元,为低收入群体发放生活补助59.5万元;为139人追回拖欠工资39万元……
这一件件惠民实事,一个个助民好事,一桩桩爱民情事,无不凝聚着鸡冠区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转作风求发展的心血,让人切实感受到鸡冠区风清气正、为民服务的机关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