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荣登“中国城镇化质量排行榜” 排名第81位
2013-03-26 13:01:2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鞠红梅 周雪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6日讯 日前,中国社科院公布“中国城镇化质量排行榜”,在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哈尔滨市列第81位。本报专访报告撰写人并走访部分县镇乡村,解读“现代农业为基础、产业为支撑、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城镇化“哈尔滨路径”。

  286个城市排名被深入研究的敏感榜单

  “在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哈尔滨列第81位。”目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一经公布,受到了广泛关注,“榜单热度”与日俱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苏红健,是《报告》的四位撰写人之一。他坦言,并没有想到报告发布后,里面的数据会如此受关注。当然,这也证明了“城镇化”是当下举国关注的焦点,是舆论的热点。

  苏红健说:“《报告》出来后,引起了很多城市的关注。不少城市都找我要里面的三级指标数据,这让这些数据变得很敏感。对已经公开的数据,很多城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各个城市媒体不但想报道其城市排名,也希望根据这个数据,为自己城市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在这份报告的榜单中,城镇化质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克拉玛依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厦门市、苏州市、广州市。总体来看,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地区特征和规模特征: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城镇化质量也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较低。

  “尽管曾有很多人做过一些城镇化质量的评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公认的定义。”苏红健介绍,这项研究将城镇化质量数据化,得出了286个城市的排名。数据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城镇发展质量指数(权重40%)、城镇化效率指数(权重30%)、城乡协调指数(权重30%)。二级指标包括经济、社会、空间发展质量;社会、生态环境效率;收入、公共服务协调等7项指数。三级指标包括全市人均GDP、全市非农产业比重、城镇恩格尔系数、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等34项指标。数据来源为286个城市的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

  正因此,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大都较高。如人均GDP位于全国前三位的鄂尔多斯、克拉玛依、东营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第48、第4、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就越高,如东莞、深圳、上海等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处于前10位。


 

  《报告》撰写人分析哈尔滨城镇化的“优与劣”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苏红健分析了哈尔滨城镇化质量的三项一级指标。其中,城镇化效率指数靠前,位居286个城市的第36位。这一指数由经济社会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构成。苏红健说,哈尔滨城镇化效率指数靠前,要归功于哈尔滨生态环境效率指数良好。

  生态环境效率首次被纳入城镇化效率指标测算中。“我们此次将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到一定高度,是希望在城市发展中,相关部门对环境质量予以重视。”苏红健说,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地方的GDP增幅、就业容量、税收增幅均是衡量一个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些指标,都需要有工业项目的拉动,但这些工业企业常常是污染大户。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了牺牲环境。但是以牺牲环境、牺牲城市居民的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发展的本来意义。将生态效率列入评价城镇化质量的指标,就是要避免高消耗、高排放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苏红健解释说,单位GDP的SO2(二氧化硫)排放量,反映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负向指标。即单位GDP的SO2排放量越大,城镇化的环境代价越大,城镇化质量越差。统计结果表明,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处于前10位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也较低,其中有5个城市在200位之后,另5个城市在100位之后。哈尔滨在降低单位GDP的SO2排放量方面做得比较好。

  在三项一级指标中,哈尔滨的城镇发展质量指数居中上,城乡协调指数则排名在200名以后。苏红健说,城市协调指数排名靠后是因为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哈尔滨市人均耕地面积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哈尔滨市农业人口数量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大,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这也造成了城乡协调指数低。

  节电省水减SO2要城镇化更要青山绿水

  在这个一年里有半年供暖期的城市,别说企业生产,人们连基本生活都离不开以燃煤为主的能源。可想而知,“单位GDP的SO2排放量较低”的背后,凝聚着哈市政府和哈埠企业何等的努力。

  在2009年之前,哈尔滨的SO2排放量一直是逐年攀升的。我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必然产生SO2排放量高等“病症”。面对逐年攀升的SO2排放量,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从一个软性指标变成了一个硬性约束。从2009年起,我市开始推行SO2排污交易,企业不得随意排污,想排污,要先购买排污权,这一措施让企业由衷地自主减排。到2009年底,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5吨焦煤下降到1.24吨焦煤,下降了17%;SO2排放量为0.66万吨,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了10.4%。并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十一五”时期的减排目标,与此同时,哈尔滨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13%以上的年均增速。

  目前,我市共有24家企业通过交易平台购买了146.7吨SO2排放指标。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主动节能减排的企业将“创造利润”和“环境保护”结合了起来。

  作为发电大厂,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是我市污染物排放大户。每年SO2排放量为9000多吨,废水排放量为100万吨。启用脱硫设备与废水循环设备后,SO2年排放量降到1000吨,废水零排放。其设备管理环保部郝工程师介绍,2009年建厂时,为把污染物排放量降到最低,花3亿多元买了多套脱硫及含煤、含硫废水处理设备。他说:“增加节能设备减少了能源消耗,比如4套废水处理设备就让企业年耗水量节省了100万吨。”

  作为供暖大厂,华电集团哈尔滨第三发电厂曾经也是排污大户。现在,他们也体会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的好处。其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说,2010年该厂花1.5亿元陆续改造4台老机器,效能提高了,每度电节省燃煤5克。“可别小看这5克,积少成多,2012年发电74.7亿度,节省燃煤3.735万吨。”同年,该厂改造脱硫设备,2012年SO2年排放量降低到1600吨。

  保护生态是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市环保局总量办公室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因减排费用较高,一些企业宁肯缴排污费也不愿治污。当SO2排污权成为商品后,企业自主减排的意愿大为增强。各企业争相寻求有效减排方法,从而推动削减整个区域的SO2排放总量。目前,我市还在探索建立水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在“节能”方面,我市做了如“减排”一般细致的工作。《报告》中的生态环境效率指标,还包括单位GDP的耗电量、耗水量。2009年,我市出台了《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耗能1000吨或耗电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进行了严格把关,责成市固定资产投资评估中心组织专家逐一评估审查。此举抬高了企业项目的节能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拦住了高能耗项目和企业。


 

  “无煤村”样本低碳绿色的小城镇建设

  有“靠山吃山”的因地制宜,也有引进外脑的智力激荡。我市小城镇在建设中摸索着既“低碳”又“高效”的特色路径。

  “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来调研时,一直强调城镇化建设要以节能环保为前提。”一些城镇化建设的一线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乡甚至都涉及不到减排的问题,因为落户的企业都是和农业种植、养殖有关的,牲畜禽类排泄的粪便供给农作物做肥料,从而实现‘绿色循环’。”

  因“得莫利炖鱼”而闻名的方正县伊汉通乡得莫利村,则走上了一条更现代化的“节能环保路”。基于村庄靠山、靠江的自然条件和特色餐饮的知名度,这个村立足开发得莫利有潜力的项目:特色餐饮、滨河垂钓、松花江畅游、农家乐、蔬菜采摘、山珍采摘、滑草滑雪、森林旅游等。其宗旨是,不但其开发的产业“非工业”、无污染,连现有住宅和新建住宅都将“绝对环保”。

  为了将其打造成“环保样本”,并成为省级旅游名镇。去年,得莫利村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多名专家,专家给出了《建设“零煤耗”住宅、整体打造“无煤村”》的设计规划。

  清华大学的专家调研发现,得莫利村的农民每年炊事消耗2.5至3吨木柴、采暖烧炕用5吨木柴、烧锅炉地热供暖用煤2至3吨。而这些需求,基本可以“自产自销”,因为村子里有耕地13827亩,其中旱田9096亩,每年能提供秸秆约5000吨;果园面积10公顷,栽种梨树12000棵,每年能提供树枝50至100吨。

  专家还对农宅和新建住宅进行了设计,对现有农宅进行保温改造+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生物质能补热的改造。新建住宅则直接采用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生物质能补热设计。

  方正县建设局规划办主任何跃福说,城镇化建设中,县里的各个乡村都将像得莫利村一样因地制宜,体现不同特色,但其前提都是低碳、环保。我们设想的城镇化,是如欧洲小城镇般的清新清雅,树密天蓝。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