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佳木斯5月13日讯 “过去,地里主要种传统的几大作物,收入不稳定,自从县里鼓励我种上烤烟后,每亩收入在3200—3700元之间,比种大田作物增收两三倍,这几年村里像我家一样靠种烤烟致富的不下十几户了。”汤原县吉祥乡互助村村民孙成才指着院子里崭新的拖拉机细说县里大力发展现代烟草业带来的种种好处。
汤原县结合自身实际,逐步走出了发展水稻、生猪、奶牛、食用菌、烤烟等特色农业之路。其中,烤烟富民强县收益最高,被广为流传为“一亩烟一头牛,十亩烟一层楼”,“要脱贫、想致富,相信烤烟有出路”,“子女入学堂,烤烟来帮忙”等佳话。
近年来,这个县立足本地优势,将现代烤烟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使烤烟生产呈现出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局面。2012年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烟叶收购量7.67万担,烟农总收入6571万元,实现税收2156万元,今年在面积和质量以及相应的增产增收保障措施上又有新的突破。
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根据卷烟品牌对原料的需求,这个县组织省内外知名烟草、水利、农业专家实地勘察,总结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和土壤含砂量大等“四个优势”。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烤烟生产向“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的目标迈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该县烤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飞跃。近两年全县烤烟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同时,2010年被列为全国31个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县,2011年汤旺河基地单元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烟草局验收,现已成为广东中烟双喜品牌原料基地。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布局。该县紧紧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契机,整合农业项目资金上亿元,重点在适宜种植烤烟的97个村屯集中建设烤烟小区,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名列前茅。去年在7个乡镇建设11个烘烤园区,新建烤房345栋。目前,全县烤烟房总量达到1148栋,其中20栋以上规模的烘烤园区有19个,全县80%的种植面积都集中在园区内,达到了乡乡都有科技园区和烤烟群组的标准。
以发展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这个县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机械化建设。2012年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购置烟草农用机械40余台套,使全县烟草农用机械达到753套,其中拖拉机115台,专用机械10类638台套。在耕种环节机械作业率实现100%,亩用工减少到13个,比以前节省了10个;在晾晒、烘烤环节上100栋烤烟房用工减少到14人,平均降低成本1100元,初步达到了现代烟草农业机械化的标准。
以增加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几年来,积极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合作,推广以提高烟叶成熟度为中心的适用技术。目前,龙江925、龙江237的种植面积达到70%。加大了硫酸钾的使用量,增加烟田深松次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推行打掉底脚叶、上部叶6—7片集中采收烘烤等技术。先进技术的应用,为汤原烤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向打造“淡雅飘逸、吃味醇和的汤原特色生态烟叶”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以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运营水平。为降低成本、提质增效,大力引导农民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基地单元化发展。截至目前,烟农自发地成立烟叶种植合作社7个,并组建了专业采收队、烘烤队、分级队,仅烘烤、分级两个环节每房降低成本1100元。采取规模化、程序化的园区管理模式和以房养房的办法,将园区设施效能最大化,全县19个园区的776栋烤房管理权全部交给村委会或合作社管理,烟农使用烤房需交纳一定费用,用于园区的管护和维修。 以完善的保障措施提高种烟积极性。汤原县地形复杂多山地,干旱、洪涝、冰雹、寒潮、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偶有发生,建设现代化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和制度保障体系,对提高农民种烟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县共建设了防雹炮点13处,大小机电井168眼,密集烤房匹配、烟水配套均达到100%,形成了烟田全覆盖的人工防御、人工降雨网络。同时,县财政、烟农、烟草企业三方联保,建立了烤烟冰雹保险基金制度,打消了烟农种烟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