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力争年底前有10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工作
·市(地)以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原则上都要录(聘)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
·从今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增加到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
黑龙江日报6月3日讯 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响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怎样破解“最难”就业季,如何为大学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
大学毕业生奔波于各类招聘会。郭俊峰 摄
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负责人介绍,我省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实施了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千方百计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并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工作。
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围绕产业发展,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助推产业园区发展,努力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主题,为高校毕业生和园区企业搭建对接平台,重点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产业园区就业。同时在产业园区落实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各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大资金倾斜力度,鼓励产业园区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落实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力争年底前有10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工作。
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重点解决好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招用高校毕业生。重点向县以下和乡镇卫生院、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一线倾斜,市(地)以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原则上都要录(聘)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
大力推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创业扶持政策。从2013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重点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促进就业公平。
顶风冒雨只为谋得一份工作。
校企巧搭联姻桥 学生就业不绕远
攻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俞洪涛,2010年从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被留在了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一家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工作。记者见到俞洪涛时,他正在将猪圆环病毒接种到猪肾细胞中。俞洪涛告诉记者,三天后,他将收获病毒液,并对其进行检验,合格后可用于猪圆环病疫苗的制备。
近年来,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俞洪涛和他的4名同学正是通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一家生物技术开发公司顶岗实习后,直接留在了企业。
“办什么专业市场说了算”、“开什么课程企业说了算”、“选什么课程学生说了算”是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途径。2009年起,学院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标准,面向现代农业、生物产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学院还大胆探索‘实践学期’模式,组织老师深入企业与师傅、基层管理人员共同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各年级学生开展30~40天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提高了师生的专业技能,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问题。”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王鹏告诉记者,学院成立了由70%企业专家组成的31个专业委员会,其中12个专业委员会主任由订单企业老总或专家担任,各专业委员会为订单班“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建立企业准入制度,从企业的综合实力、参与订单培养的能力、毕业生就业工资待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行业中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声誉高、就业空间大、发展前景广的企业签订订单。”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志强说,多家大型企业常常主动来学院签订单。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威海宇王订单班、畜牧兽医专业谷实订单班等企业从学生入校起就为订单班冠名、为学生配发订单班服、设定专项奖助学金、向学校捐建实训室、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等,学生企业意识、岗位意识逐渐增强。
生物制药类专业的学生分别在订单企业进行“厂中校”教学实训,把原来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实训内容搬到企业生产车间,在校企双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真正做到了“工学交替”。
王鹏说,“校中厂”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如企业出资5万元,在学院建立中药实训室,捐赠了320味一等中药材,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订单培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据了解,学院实施订单培养四年来,订单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增加。目前,学院订单培养在校学生人数已达327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32%。
岗位“富矿”民企揽英助力
黑龙江东方学院设计专业学生在校企合办的工作室里进行设计。
随着世界经济的疲软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外资企业缩减招工规模,国企调整毕业生招聘结构,民营企业成为我省越来越多大中专毕业生的选择。
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2012年,该校共有2713名毕业生,其中2032人到民企工作,该校当年的就业率接近98%。记者还采访了哈尔滨石油学院等民办高校,到民企工作的毕业生均超过了75%,公办高校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比例在民企中实现了就业。省教育厅就业工作负责人说,“民营企业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尤其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时,民企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优势更不可忽视。”
黑龙江东方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装潢方向学生王思楠告诉记者,民企工作很有吸引力,因为更容易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记者采访中发现,我省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多数专业性强,招聘时最看重的就是专业对口。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招收了百余名应届毕业生,基本是‘专业对口’。这不但降低了公司成本,提高了业务水平,也为毕业生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都说从学校到单位很难适应,我倒没感觉。”黑龙江东方学院应届毕业生小李对记者说。他现在在一家石油化工公司实习,在他看来,工作生活和学校生活没有那么大的不同。“白天在工厂工作,但是都有师傅在旁边进行指导,一日三餐免费吃食堂,晚上就在公司的集体宿舍睡觉。”该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是公司的“软着陆就业平台”。近几年公司加大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比例,去年招聘的390人中,超过90%是大中专毕业生。“为了让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我们一方面免费提供食宿,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在生活上,让他们仍然过集体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身份转变。”
我省很多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都会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实习机会多,企业也会派有经验的工程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这样的合作平台降低了学生就业时的不适,提高了就业满意度。
上升空间大也是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优势。“我大学毕业后从普通工人干起,现在已经是管理人员了,全靠业绩说话。”一位民企员工对记者说。有专家认为,民营企业构成相对单纯,同时为了实现盈利目的,在选拔人才时相对公平,靠关系、靠混年头进行提拔的情况很少。“民企工作强度大,毕业生成长很快。很多毕业生工作了几年后,都会被更好的公司挖走,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林晓奇说。
见习基地奔向职场的温馨驿站
王珊珊在工作中。
朱琪刚从哈尔滨金融学院毕业时,非常茫然。“从大四开始,我参加的招聘会次数自己都记不清了,可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就是应聘的公司要求有工作经验,要么就是公司工资福利不行,没有发展前景。”朱琪一直希望能在哈尔滨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去年10月,朱琪参加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最后一次招聘会,吸引朱琪的是一家科技集团以就业见习基地的招牌在招聘会上亮相,朱琪递出自己的简历。让她惊喜的是,一个月后,集团负责招聘的人通知她来面试,经过初试和复试,朱琪留在了集团下属某公司的财务部作了一名见习生。
集团主抓就业见习基地的副总裁告诉记者,从2009年公司授予就业见习基地的牌匾时,他便带领团队参加高校的招聘会。“见习基地成立之初,就是响应政府号召,多接纳大学生就业,帮助他们叩开就业的大门,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吸引与获得人才的快捷通道。”然而,在和大学生打交道的几年中,吴志强发现,毕业生有冲劲、有朝气,但是对工作目标缺少规划,到底要做什么心里并不清楚。
在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给记者拿出一套新员工(包括见习生)的培训方案,这套方案是公司在挂牌就业见习基地后的四年里不断完善和修改后,最终形成体系的方案。方案中,从新员工到职前的欢迎形式,到入职后的第一天、第五天、第十天直到第三十天的培训规划。
初进公司,朱琪并没遇到想象中的陌生,也没有像她闺蜜所描述的那样直接被“按”在工作岗位上的恐惧。使她找到归属感的是公司对见习大学生的温情接纳,尤其是见习基地“润物细无声”的培训,使她很快了解了公司政策、企业文化和自己岗位的发展前景。
“见习基地的作用不仅仅是要为见习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一对一的业务指导,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要使他们把职业心树起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吴志强说。
吴志强回忆起自己曾经参加的一场招聘会上,一名大四文科生来应聘人力资源部的一职,当问及对薪资的要求时,对方回答“五六千吧”,吴志强问“你有工作经验吗?”对方摇头。又问“为什么要这么高的薪水呢?”学生答道,“我上四年大学,当然要有高薪水!”吴志强认为,一些大学生急于找工作,对应聘的公司情况不了解,对自身期许过高,上班后发现与自己的理想差距较大,很快便辞职了,这也是大学生容易流失的原因。
客服部的实施顾问王珊珊2009年来到公司见习,当年与她一同来公司见习的15人中,只有她一人留下来,现在已经成为该部门的中坚力量。王珊珊说,她看中的是公司敢于启用新人和激励制度,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012年里,集团接纳的280名见习人员中,100余人留在公司中的各个岗位上,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