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发挥劳模引领作用为经济建设建功立业
2013-06-07 10:18:3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苗雪梅 王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7日讯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劳模身上总有些东西没有改变,那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牡丹江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袁宝刚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牡丹江市共有4万多名不同时期涌现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旗帜鲜明地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精心打造劳模品牌,发挥劳模在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企业创新立功竞赛和服务业创优竞赛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除尘检修分公司专责工程师孔令明,先后组织并负责完成了#5、6、7炉电袋除尘器大型技改工程。通过除尘器的改进,使3台炉除尘器效率均达99.97%以上。出口烟尘排放浓度均小于30mg/m3。由他发布的《降低#7炉粉尘排放浓度》、《降低#5机组烟尘排放浓度及除尘设备能耗》QC成果均获得了部级一等奖。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张成杰,创建了全市首家独立的手外科,他用一把“小神刀”为患者解除病痛。十几年来,他独立完成断指再植、拇指再造等难度较高的各类手显微外科手术4000余例,被誉为牡丹江手显微外科的“雕刻师”和“艺术师”。

  牡丹江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主任科员隋吉辉,参与重特大刑事案件、严重暴力案件勘查3500余起,检验鉴定各种痕迹物证6500余件,利用技术直接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00余起,通过指纹鉴定直接破获杀人案件15起。他自主研发的《快速显现白墙上的汗液指纹》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三等奖。

  辛苦我一人,清洁千万家。牡丹江市环卫清洁一公司袁世刚的太爷、爷爷、父亲,加上他祖孙四代都是环卫工人。他每天凌晨3点出车运垃圾,晚5点收车。他负责市区内3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转运工作,每天清运垃圾13车,约78吨左右,往返200多公里。他连续三年被评为环卫行业“先进工作者”、环卫行业“先进标兵”,两次被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城市美容师”称号。

  牡丹江电业局变电检修工区检修一班副班长于鹏,参加工作31年来走遍了全局每一处变电所塔,他结合二十多年变电检修工作经验,提出“刀闸完善化检修平台”法。从画图纸、搞设计,到买材料、组装,全部亲自动手。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屡次刷新牡丹江电业局变电检修工作纪录。

  为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牡丹江市总工会、市劳模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劳模精神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劳模精神三进”活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劳模创新经验,发挥劳模技术专长,搞好传、帮、带,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展现劳模风采,服务广大群众。

  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全市广大职工以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和技术培训等活动。2011年以来,在全市各行各业创建了一大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劳动模范立足这一平台,团结带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科技创新,为推动全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做出了积极努力。两年来共取得创新成果150多项,创造效益1500多万元。全市知识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层出不穷,“首席工人”、“首席技师”遍地开花,影响带动着全市广大职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很多劳模志愿者发挥各自特长,分批次为社区居民、为农民工兄弟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学生教育咨询、医疗服务、小家电维修、自来水管道维修、灶具维修、汽车保养、理发和花草修剪技术咨询服务等,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真心关爱劳模,真诚服务劳模。多年来,牡丹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工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使劳模得到了尊重和关爱,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2012年2月3日,牡丹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晶川来到全国劳动模范颜秉廉老人居住的小屋里,他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已经78岁的颜秉廉,在建国初期就在牡丹江纺织厂参加工作,后来又亲手组建了原牡丹江市毛毯厂,并作为厂长带领该厂职工将“拉舍尔”等毛毯品牌推向全国。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晶川深情地说,过去是你们这一代人创造了牡丹江的辉煌,你们的奉献精神感染了一代人,现在牡丹江再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社会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些过程,在这段期间,还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希望老劳模们给予理解和支持,并要坚信牡丹江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全国劳模魏淑芹身患眼病,家庭困难,市总工会得知后,为她申请了3000元困难补助金,使她的眼睛得到了及时治疗。魏淑芹躺在病床上感动地说:“党和政府是我的亲人,工会组织是我的家,等我病好后,我还要继续为更多的患者治病。”2012年2月9日,市劳模协会为51名全国劳模免费进行了一次爱心体检。

  牡丹江市总工会、市劳模协会建立健全了劳模管理电子档案,对劳模的工作单位、年龄、就业、收入和家庭生活状况等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使劳模管理、困难劳模帮扶救助工作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

  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调整和多种思潮的冲击,这些令人尊重的劳模用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不懈奋斗告诉人们:当代劳模以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