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惊心动魄八小时——绥滨县2557名群众雨夜转移纪实
2013-08-19 11:26:46 来源:东北网  作者:吴玉坤 陆铁男 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9日讯(吴玉坤 陆铁男 记者 王蕊) “快撤、快撤!”16日18时15分许,一阵阵急促而有力的呼声在绥滨县绥东镇东方村12个屯和1个种畜场同时响起。也就是从这时起,一场历时八个小时动员、两千余群众的生死大转移在绥滨县展开。

  受入汛以来的降雨影响,黑龙江水位持续偏高。16日18时15分,黑龙江堤防二九〇农场52连至50连之间的江段发生溃堤,突飞猛下的洪水直接威胁距此12公里的绥滨县东方村12个屯和1个种畜场两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这次群众大转移工作中,绥滨县快速反应,冒雨连夜动员所处低洼地段的两千余群众转移。至17日凌晨3时,东方村12个屯和1个种畜场的2557名群众全部得到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整个行动仅用8个多小时就取得了完胜。

  让我们把指针拨回到16日晚,重新体验这惊心动魄的八小时——

  16日18时15分,正在绥滨县松花江段巡查提防的县水务局局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孙晔的电话响个不停。“我是绥东镇的渔民,听二九〇的亲属说,黑龙江决口了,你们快来看看吧,晚了就来不及了!”“我们马上就到。”接完电话,孙晔随即核实,待确定黑龙江二九〇段确实决堤后,立即向县委书记康晓峰汇报。

  “立即启动群众撤离应急预案,通知防指各成员单位领导赶赴现场救援,不能落下一名群众。”康晓峰接到汇报后,及时下达了作战令。当孙晔从松花江提防赶到现场时,康晓峰和其他县领导及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已陆续到达现场。

  在绥东镇东方村,绥滨县临时成立了撤离群众前线指挥部。指挥部当即决定,对需要撤离的12个屯、1个种畜场,分别确定了县级领导包片责任制,每个屯都确定了县、镇、村级领导和公安、边防人员。同时还成立了人力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等各类保障组织,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保证群众撤离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溃坝的江水汹涌奔腾,大转移行动一刻也不能耽误。参加救援的所有人都在分秒必争地奔忙着。由于从农户家中到能停车的地方还有段距离,工作人员就用肩背、手抬、怀抱的方式帮助转移群众搬运物品;货车、小四轮、轿车、大客车全部上阵。从东方村12个屯通往镇外的道路上,运输车辆穿梭不停,截至当日22时许,大部分群众都被转移出来。他们有亲属的投奔亲属去了,无处可投的被安置到了绥滨县在绥东镇中心校和绥滨县二中设置的安置点。

  虽然群众撤离预案完善的非常周密,可实施起来还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许多群众故土难离,不少群众担心撤离后财产无人照看,出现不配合的现象。在干部上门动员撤离时,玩起了“捉迷藏”,甚至有的被工作人员送走后,又折回家中,把灯一关、门一锁,就是不开门。

  晚10时许,在指挥部指挥群众撤离的鹤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雨浦听到这一情况后,亲自手拿电筒,冒雨抹黑深入农户家中劝说。他一再告诉干部群众:庄稼毁了可以补种,家园没了可以重建,但生命损失了不能再生,只有保护好生命,才有今后的好生活。


 

  东方村红玉屯62岁的关成双老人就是这次群众大转移中难做工作的一位农民。当工作人员上门劝他撤离时,他情绪激动:“在这生活一辈子了,我死也要死在这。”甚至对劝说人员动起了手脚。

  一面是江水的奔涌决堤,一面是时间一分一秒地“滴答”,时间不等人呀。“不行,宁听群众的骂声,也不能事后听他们亲人的哭声,只要我们一心为群众着想,将来一定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几名乡村干部硬是把老人家“连搀带扶”地从家中抱上了撤离的大客车上。可工作人员一转身,他就溜下车一路奔跑,消失在了漆黑的雨夜中。“留下一名群众都说明我们的大转移是不成功的,一定要在江水涌来之前找到老人家。”于是,负责红玉屯群众撤离的县级领导姜福臣、刘艳丽带着镇村干部一路寻找,终于在他家中找到了他。在县、镇、村三级干部和众多亲友的共同劝说下,老人终于答应转移。

  “如果是白天还好说,农村的夜晚漆黑一片,加上下着大雨,泥泞道路,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唯一可以照亮的就是手电筒。”红连屯地处东方村最北侧,决堤洪水涌来最先淹没的就是这个屯。可由于惜售等原因,这个屯还有不少余粮没有出手。农民都想先把粮食运走后再撤离,所以这里就成了12个撤离屯中行动最慢的屯。在这种情况下,包屯县领导孙东光当即决定,把转移粮食放在群众撤离工作的第一位,并亲自带领镇村干部和边防战士帮农民装车运粮。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劳动,全屯20余吨粮食全部转移到安全地方。当村民看着浑身像“泥猴”一样的工作人员,再也不好意思说不走了,最终都坐上县里准备的大客车离开了家园。

  “其实也不是群众拿自己的命不当回事,他们都认为他们所处的村屯属于平缓地带,即使洪水来了再撤离也赶趟,没必要撤离这么早,所以就和工作人员‘藏起了猫猫’。”

  当时针指到晚10点时,种畜场的群众基本被转移出场。负责此处撤离工作的县领导张志彦等刚要下令撤回指挥部时,迎面跑来一位中年男子:“哎呀,我岳父没在大客车上,肯定是跑到江边坝上的渔窝棚里去了。”当听到这一消息后,张志彦等县领导的眉头紧锁起来。怎么办?当时的现场,除了几束微弱手电筒的光亮,周边一片漆黑。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泥泞的大坝,趟着齐腰深的江水抹黑去寻找,难度可想而知。“不行,有一名群众没撤走,我们党员干部就不能离开。”张志彦等县领导当场决定,成立营救小组,前往营救。

  天漆黑,雨在下,路很滑。营救人员用胳膊夹着手电筒,手拉着手,依靠微弱的手电筒灯光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堤坝上。身旁就是滔滔的江水,营救人员谁也不作声,他们知道,此时滑倒,就有可能掉入江中被洪水冲走。就这样,平时只有10分钟的路程,他们却走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了那位中年男子所说的位置。原来前来报告的这位男子叫翟宝,其岳父叫韩元友。翟宝所说的小窝棚就是位于种畜场南侧松花江大坝东两公里处的一个渔窝棚。当工作人员进场劝群众撤离时,韩元友就悄悄地穿上雨衩,淌过坝外一条齐腰深的水沟,偷偷地来到了这个渔窝棚,他想等工作人员走了他再回场。

  韩元友老人是晚上7点多穿雨衩到达的渔窝棚,当时天还没有黑下来。可现在救援人员怎么过去呢?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由4位水性好的村民淌水过去,将老人劝回来。当救援人员到达窝棚时,见到老人已爬到了窝棚的最顶端。就这样,救援人员经过20分钟的劝说,终于说动了老人,同意撤离。从老人女婿翟宝报告,到成功救回老人,足足用了3个小时。

  就这样,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从16日晚18时至17日凌晨3时许,整个东方村12个屯和1个种畜场的2557名群众全部被转移出来,并得到了妥善安置。凌晨四时许,未来得及休息的工作人员又返回各屯,帮助群众转移其他物资,截至17日上午10时,东方村所有村屯被转移群众留在村里的生产、生活物资基本被转移出来。据指挥部救灾组的一份资料显示:除2557名群众被成功转移外,还转移出大牲畜1731头,大中小型农机具612台套,粮食千余吨。

  当18日记者再次到东方村时,江水已灌到了红连屯和红光屯,随后会有更多的村屯被“过水”。看着即将被洪水淹没的家园,红连屯村民陈福森十分后怕。他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施救,俺屯这168口子就说不上是咋回事了!”

  从启动群众紧急撤离预案到2000余名群众被成功转移,仅用了8个小时。当听到全村2557名群众无一被落地转移救出时,全县各级干部及所有参与救援人员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而连续奋战一夜的救援人员未来得急休息,又投入到新的防汛抗洪工作中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