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同江8月30日讯 (记者 陈显春) “老头子,别惦记我,我在这挺好的,吃的喝的都有······”,“喂······老姨啊!别哭,别哭,我妈睡午觉呢,她在这里挺好的••••••”这些通话内容,通过同江市第一中学安置点的“平安电话”传给了远方牵挂着的亲人们。
平安电话成热线电话。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吧!”每当有受灾群众驻足设在安置点的“平安电话”前,爱心连线员杨思瑶、王印媛都会主动发出邀请。
爱心连线员杨思瑶回忆说,“曾有一个脑瘫少年,拄着拐杖,吃力地走过“平安电话”前。看着他那充满期待的眼神,真让人心疼,可他言语不清无法交流。刹那间,我的眼泪就落了下来。”
爱心连线员王印媛回忆说,“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爸爸,因为爷爷和爸爸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奶奶。孩子说话不清楚,但耳朵好使,家里被洪水侵袭后,孩子很想跟妈妈通电话。后来,我们给男孩的妈妈打电话,告诉她家里被洪水淹了,孩子和奶奶都住在安置点里,孩子很想她。男孩兴奋地接过电话,没多久就泣不成声了。放下电话后,孩子向我俩鞠躬,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平安电话”已拨通。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王印媛说,“有一个80多岁的老大娘,两个儿子都因车祸去世了,一个女儿在外地,联系方式却落在家里。老大娘在电话前徘徊数次,我就陪她聊天,缓解她思念亲人之苦。”后来,几经周折王印媛从村里亲属那找来了大娘女儿的电话,这才让母女二人联系上。
杨思瑶说,“来这里打电话的老年人居多,一般年轻人都有手机,很少用这个打。而老年人多数记性不好,不是没有电话号码,就是将号码记错,有时拨几个才能找人。他们能顺利和亲人通上话,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兴奋。”
据统计,同江市五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分别设有两部“平安电话”,每部电话每天通话时间长达240分钟。
每次拨通“平安电话”都是一次爱心的传递。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记者手记:
每一个电话,都有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无论是感动、流泪或是惊喜,一个电话了却的不仅仅是牵挂的心愿,还有来自心底亲人的问候。
“平安电话”已超出了报平安的初衷,杨思瑶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应该叫“倾诉热线”。
一部小小的电话机,承载了受灾群众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桥梁。通过它,使受灾群众与亲人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亲情味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