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十——
孟彩虹:让桦树皮工艺品的艺术魅力恒久流传
东北网10月5日讯 (记者 岳同明 高长利 彭佳丽)大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一张张桦树皮经过鄂伦春人灵巧的双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桦皮文化。
将桦树皮边缘削薄。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孟彩虹和外孙女一起做桦树皮制品。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群众孟彩虹做得一手好桦皮工艺活,她希望带领村里的妇女将工艺品艺术做成大产业,在年轻人手中将桦树皮工艺品的艺术魅力恒久相传下去。
9月的某天,东北网“喜看鄂乡新变化”报道组一行来到孟彩虹家。今年65岁的孟彩虹和女儿李梦瑀正架火准备煮饺子,一听说要欣赏桦树皮工艺品,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仔细地擦去手上的水珠,热情地拿出这几天做好的手工艺成品。
“这是笔筒、茶叶盒、花瓶、首饰盒,都是我做的,每年我得做上千个这样的桦树皮工艺品。”孟彩虹告诉记者,除了吃饭、睡觉,自己手上总摸着桦树皮,渐渐地成了习惯。
孟彩虹接受东北网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孟彩虹使用的简易工具。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鄂伦春族生活在兴安岭莽莽的林海中,而当地的桦树挺拔俊秀,桦树皮柔韧易塑,携带轻便且不怕磕碰。在鄂伦春族早年的游猎生活中,桦树皮有着重要的地位,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鄂族群众很早就学会了用桦树皮制作工具和工艺品。
孟彩虹于1956年8月17日出生在白银纳乡,从小耳濡目染,受长辈们的熏陶,她凭借一双灵巧的手学会了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她说,除了上述的类型外,桦树皮还可以做成鞋垫、背包、药筒等,成为当时的生活工具。
6月下旬到7月中旬,是扒桦树皮最好的季节。这时候桦木灌浆期,树皮与树干之间充满水分,桦树皮最容易剥离,而又不会伤到树干。孟彩虹要想做桦树皮制品,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去扒桦树皮,储上2大摞,存够一年的量。
孟彩虹自制的桦树皮制品工具。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梦彩虹用兽骨在桦树皮上刻画。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尺子、刀子、剪子、锥子、犴的骨头……孟彩虹拿出每天与她相伴的制作工具,有了它们才能将桦树皮变成一件件艺术品。“一件桦皮制品可以用上十几年,甚是几十年,而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别致的花纹图案,便可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孟彩虹介绍说,即使在当年工具简陋的情况下,鄂族群众仍精致地镌刻工艺品上的图案。演变至今,桦树皮上的花纹图案分为“烫纹”和“刻文”,用的最多的是刻文,就是把图案草稿画在桦皮器上,再用野猪骨或犴角做成的两叉骨针凿刻,即成双道凹进去的花纹了。边说着,孟彩虹手里也没闲着,不久,一个制作较为简单的半成品成型了。
孟彩虹是个爱思考和创新的人,在原有的传统缝制基础上,孟彩虹制作了造型别致、花样繁多、品种齐全的民族手工艺品,设计出了具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首饰盒、茶叶盒、笔筒、糖盒等产品。她的宝贝多次到哈尔滨、上海、深圳等地展销,一些来此旅游的游客常慕名到她家购买精致的桦皮工艺品,仅此一项她家去年收入就达一万多块钱。
2012年,孟彩虹获得了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巧手兴家”荣誉证书,获得了地委颁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在大兴安岭地区手工艺品大赛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她还多次获得地级、县级“双学双比”女能手的荣誉称号。
曾经有位来自台湾的游客被她的精湛艺术倾倒,一次购买了2000多元的工艺品。“她说要带到台湾去,向台湾人展示鄂伦春神秘游猎民族的风俗,这真是太好了。”
近年来,由于产品的丰富,桦树皮多数用来做工艺品,仅有少数桦树皮制品在生活中使用。“村里像我这个年纪,甚至更老的人都会做,孩子们就是看着也都会做一些。但桦树皮制作过程较为枯燥,愿意做桦树皮制品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几年,孟彩虹一直想把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授给鄂伦春族年轻人。她说,只有这样,民族的手工艺才能继承下去,桦树皮工艺品的艺术魅力才能恒久相传下去。
小桦树皮装饰盒。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用自制器具在桦树皮上刻花纹。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在小盒子上粘贴装饰物件。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最后边缘修正。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