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2日讯 朱华是采油四厂五矿三元四队的一名注聚工。多年来,她默默资助藏族儿童,在她的影响下,厂里500多名爱心人士成立了爱心志愿者协会,一起资助藏娃。

朱华(后排右一)和接受资助的藏族孩子合影。
日前,朱华在黑龙江省文明委举办的第二届美德阳光工程建设评选活动中荣获“美德阳光家长”称号,且是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油田员工。
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坚定了她捐资助学的信念
朱华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她打小就听父亲说,“做人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社会,这样活得才有意义。”
工作以后,朱华热心公益,每当她在电视里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时,心里就不是滋味,于是她主动加入了春蕾助学行动。
2006年的一天,朱华浏览公益网站,看到许多藏族地区的孩子因为贫困辍学。网站上传的照片中,那些孩子是那么的天真、活泼,朱华看着资料,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作为一位母亲,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失学,我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他们。”不久之后,朱华就成了多扎、才拉措吉、吾金卓玛和贡保扎西4名藏族儿童的“大庆妈妈”。
朱华的生活并不宽裕,一起资助4个孩子有些困难。但是,她节衣缩食,还带动全家一起资助藏娃上学。那年,朱华对儿子说:“多扎都12岁了,比你还大呢,到现在都没上学,你可以用压岁钱或零用钱帮助他上学。”听了妈妈的话,儿子主动把课间餐费攒下来资助多扎。几年来,朱华一家捐款2万余元。
远方的藏娃是朱华心中的牵挂,她经常与他们通书信、发短信或网上视频,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因为您的资助,我才能够重返学校,是您给了我希望。我会努力的,阿姨,请您放心。”这句话是才拉措吉在信中写给朱华的。
如今,朱华资助吾金卓玛从小学二年级读到高中一年级,并将继续资助她读书。
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坚定了朱华将公益进行到底的信心。
带动500位同事一起行动与藏族儿童架起爱的桥梁
朱华默默资助藏娃的事儿,在同事中间慢慢传开了。当大家得知一些藏族儿童生活困苦、求学艰难的情况后,每个人心里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纷纷展开资助行动。
2012年3月,采油四厂五矿成立了朱华爱心传递协会,紧接着,采油四厂500多名爱心人士成立了爱心志愿者协会,共同资助藏族失学儿童。朱华作为“灵魂人物”,在油田员工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着晓乡中心寄校全校266名孩子之间搭建了爱的桥梁,建立了长期的捐助关系。
协会开展了“给高原的孩子们送去温暖,为他们的心中撒下阳光”募捐活动,募集了保暖衣物300余件、学习用品188件,以及图书和文体用品。
朱华一直和囊谦县着晓乡中心寄校的副校长保持联系,一有时间,她就和这位副校长通电话,询问这些藏娃的学习、生活情况,“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够用吗?冬天到了,孩子们的衣服够穿吗?”
得知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和衣服都够用后,朱华冒出一个想法:“很多孩子徒步上学,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不如给孩子们寄些雪地鞋过去。”
当从副校长口中知道藏娃们非常需要一双棉雨靴时,朱华带动协会发起了“爱心棉雨靴行动”,短短数天筹集善款1.3万余元,购买了266双棉雨靴寄给孩子们。
不到两年时间,朱华就带动爱心志愿者协会组织大型募捐活动7次,累计捐助学费、药品、学习用品、保暖衣物等近4万元,该协会也成为厂内外知名的公益团体。
亲赴玉树看望资助的孩子还要帮更多藏娃走进学堂
孩子们的学生和生活怎么样?朱华很惦记远方的藏娃们。
今年11月,带着协会的重托,朱华长途跋涉978公里山路、翻越7座雪山,奔赴玉树州囊谦县着晓乡中心寄校,亲自为孩子们送去协会购买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这也是她第一次去看望藏族孩子们。
“你好,阿姨!谢谢,你阿姨!”10岁的藏族女孩才央曲忠很害羞,但看到一直资助自己的“大庆妈妈”来了,她走到朱华跟前,红着小脸表达了心中的感激。
孩子们生活艰苦,但是他们活泼、乖巧、懂礼貌,而且能继续上学,朱华感觉很开心、很欣慰。
尽管出发前朱华和爱人做了充分准备,但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吃尽了苦头。那几天,天空下着大雪,山路难行,但朱华并没有结束行程,她又去了一个地方。
之前一直与朱华联系的着晓乡中心寄校副校长被调到囊谦县阳光福利学校工作,那所学校已成立一年多,学生都是孤儿。朱华知道以后,迫不急待地去了解情况。这也是她去玉树的一个意外收获。
在阳光福利学校,朱华初步选定了46名需要帮助的藏族孩子。回来以后,她要和协会的会员们好好地商量商量,看看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上学。
往返15天的玉树之行,朱华身体疲惫,但心灵充实,也更坚定了将公益进行到底的这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