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3日讯追寻大庆科学发展的足迹,最重要、最核心的经验始终是来自于对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来自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世界眼光。何谓“世界眼光”?是一种高远的战略视野,恢宏的全局谋划。它不仅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引领,更需要科学思维、务实精神为支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原油年产量保持在5500万吨峰值之际,大庆人就在思考,是走前苏联巴库之路,还是走美国休斯敦之路?2001年,当国务院确定辽宁阜新为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并由此拉开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幕的时候,大庆已经在“二次创业”的旗帜下,艰难探索了九个年头。
从1992年大庆市委提出“二次创业”,到学习“苏南模式”、实施“13633”发展战略;从“工业园区化”战略的提出,到近年“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的确立,直至2012年确立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奋斗目标,无一不体现着用世界的眼光谋划发展的自我超越。

当中国的玉门步前苏联巴库的后尘,走在油尽城衰的老路上。大庆,却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领跑。
目前,大庆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全国资源型城市第一位,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也为世界石油城市新生贡献了大庆“范本”。
12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首次确定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2020年发展目标,包括资源枯竭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要求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富集地区2020年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明确了发展原则,就资源保障、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目标。大庆市被《规划》界定为成熟型城市,即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资源保障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

资源型城市转型犹如一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城际“大赛”。对照《规划》制定的“比赛”内容、规则和赛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全国262个城市参赛选手中,大庆是毫无争议的“领跑者”。
1
自费转型20年趟出可持续发展全国样本
《规划》提出,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一批资源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尽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续替代产业。《规划》同时将大庆市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和文化创意两大产业集群纳入国家重点培育的50个接续替代产业集群。
1992年4月10日,大庆高新区奠基,开启了大庆“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大庆“自费”转型,比国家启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早了近10年。2005年5月,大庆被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列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2010年3月,大庆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
2008年以来,大庆新一届市委班子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引领转型发展,探索形成了“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全力推进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庆依托石油而不依赖石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居安思危、团结拼搏”。2009年7月,大庆市委提出,“跳出大庆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这一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是大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是推动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几年来,大庆加快构建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石化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全力打造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重点产业,发展1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目前,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等3个产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千亿元,农产品加工、现代装备、建筑安装、生物工程、现代物流、文化创意6个产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百亿元,8个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超过百亿元。
以项目为抓手,经济转型实现新跨越。石化产业已具备百万吨乙烯、百万吨丙烯、百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生产能力,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沃尔沃、忠旺、联想等企业巨头领衔的一大批项目建成后,大庆将成为全国乙烯和聚丙烯最大产地、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辐射东北亚的高档轿车生产基地、国际一流的抗体生物医药和植物细胞复制生产研发基地、国际一流的铝材生产基地、国际一流的太阳能电池片和模组生产研发示范基地。
园区经济已占大庆工业经济总量的7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地方工业年均增速40%以上,战略新兴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150多家,培育出116家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已有32家世界500强和49家中国500强企业在大庆投资,战略新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主营业务收入领跑全省……这些骄人的数据和事实,都是大庆经济成功转型的最好代言。2008年以来,5年间全市累计引进建设单体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项目110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0个;累计转化科研成果1480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8家,预计今年由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产值可达2000亿元。
近年,大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黑龙江(大庆)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阿木塔风情园等“一区十园”初具规模,预计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1000亿元。
2008年,大庆GDP突破2000亿元,2012年一跃跻身GDP4000亿元城市俱乐部,位列全国地级城市11位,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经济巨人”大庆。
风雨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大庆油与非油经济比重,21年前为85:15,2011年油与非油经济比例发生历史性逆转,今年前三季度调整为54:46。到去年底,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3.6:81.2:15.2。
2
实施大生态战略发展绿色油化之都
《规划》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可持续发展工作全过程,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日前,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全国62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排名和最近一年的总排名,大庆市排名仅次于三亚、湛江两个沿海城市,高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2001年,大庆成为全国内陆城市中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3月再获命名,成为新国标发布后,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地级城市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多年来,大庆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大生态”这一全局性、科学化的执政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让铁人后代多活二十年”的铮铮誓言。
发展绿色油化,“十一五”以来,油田每年产生的4亿吨生产污水实现零排放、20亿立方米伴生气全部回收利用,石化行业累计减少工业污水排放2600多万吨、化学需氧量净削减14%以上。“不落一滴原油、不排一点污水、不冒一缕黑烟”,“绿色油化之都”的城市名片名副其实。
实施除尘、脱硫、脱硝建设工程,对所有上路机动车进行强制尾气检测,近年来淘汰超标黄标车6000多台。2011年9月,细颗粒物(PM2.5)检测设备投入试运行,在所辖五个行政区设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都开展了PM2.5的监测。
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纳入主要经济责任指标考核体系,专门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治水、净气、降噪、复草、治沙”五大工程,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完成了40多个湖渠的综合整治,先后投入资金40多亿元,建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44个。截至“十一五”末期,大庆所辖四县均建成处理能力2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提前5年达到国家要求;在完善已有4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治理率达88%,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有两厂(场)。市区每年植树1000万株,人工林面积达36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底的8.6%提高到11.5%。“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减排二氧化硫1.1万吨、化学需氧量1.2万吨,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6%。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2年间,大庆生态环保领域完成投资约152.76亿元,建成生态环保项目1443个。建成西城区等7座污水处理厂、5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1座污泥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2.5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7%。
早在2001年,大庆市委市政府就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市建设目标。截至2012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9355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2%、40.2%和14平方米,比10年前分别提高了13.1%、12%、7.5平方米。今年初,启动实施了以“绿色大庆”为重点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基础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城区每年植树10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3%,改良治理沙化草原60万亩,恢复油田植被5000公顷,力争在2015年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大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3年全省第一,入选“2012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两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从“工矿型城市”跨越到“宜居宜业城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的生态成绩单令人刮目。
3
幸福“大民生”百姓得实惠
《规划》提出,努力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积极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近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以“满足基本民生、改善小康民生、建设现代民生”为主线,着力构建“定位更高、覆盖更广、内涵更多、惠民更实”的“大民生”工作格局,千方百计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2008年开始,大庆实施富民、素质、创业、健康、安居、保障、畅通、环境、文化和平安“十大民生工程”,坚持每年将财政资金的一半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
在全国率先建起城市“十位一体”、农村“六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市区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比例全国领先,城市低保标准东北三省城市最高,全民医保覆盖城乡,民生阳光普照十类特殊人群……“劳有丰酬、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在大庆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从2003年开始,大庆启动“百区改造”工程,尤其是近5年来改造力度最大,累计投入61.3亿元,实现144个老区“返老还童”。2008年以来,泥草房改造年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任务,55万农民迁入新居。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58.1亿元,为重点建设的16个示范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项目和住宅项目。到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9.9%,比20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21个小城镇获得全国知名镇、全省百强镇、全省环境优美镇等荣誉称号。
银鹰冲天,开启了现代都市展翅腾飞的新纪元;龙凤湿地跨线桥如巨龙飞腾,壮美的湿地美景尽收眼底;大广高速大庆段直达松花江大桥,黑龙江南下又增添了一条大通道;几十条市内道路竣工通车,主城区“断头路”、“瓶颈路”消失殆尽;肇源新港实现江海联运,铁路客运西站日前正式通车……近年来,大庆道路四通八达、路网层次分明、交通结构合理,一张宏伟的现代化交通蓝图正在写实,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东城有奥林匹克中心,西城有“日月同辉”体育馆,博物馆讲述大庆“远古史”,规划馆描绘大庆“未来城”,图书馆将掀开新篇章;石油馆、歌剧院、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各类公园和休闲广场……今日大庆,城市功能日益完备。
据权威机构测评,大庆人的幸福指数超过92%,位居全国前列。二十年的转型实践证明,大庆人的幸福已经占到了巅峰之上。“十二五”,大庆人的奋斗目标是,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