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专家揭秘我国两大深空测控站 佳木斯"千里眼"一路护嫦娥
2013-12-17 11:33: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嫦娥三号成功实施两器互拍。新华社发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成功互拍。新华社发

  据四川在线报道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后,15日凌晨又成功完成了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两个完美的落月动作使得众多“嫦娥”“粉丝”和科研人员欣喜不已。其实,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距离地球38万公里“嫦娥三号”的一举一动,得益于地面测控系统,其中包括首次执行正式任务、我国第一个深空测控站——由中国电科10所承建的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据悉,目前我国已建成两个深空站,一个在佳木斯,一个在喀什,充分利用了国土的东西纵深。

  看得有多远?天外4亿公里!

  据“嫦娥三号”测控分系统技术总师、电子10所副总工程师柴霖介绍,此次对“嫦娥三号”月球之旅全程关注的测控系统共有10多个站,包括佳木斯66米测控站、喀什35米测控站等。其中,佳木斯66米测控站是我国第一个深空测控站,也是亚洲口径最大、接收灵敏度最高、连续波发射功率最强和作用距离最远的天线,其深空探测的作用距离达4亿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一根“风筝线”。

  “嫦娥二号已远离地球6500万公里,除了佳木斯测控站还可以观察到它的一举一动外,其他站已经对其鞭长莫及了。”柴霖说。

  传得有多快?几乎实时传送!

  嫦娥三号完美落月的那一瞬间,地面就接收到了一张张月球表面照片,速度之快让人兴奋不已。柴霖说,传输速度之所以这么快,是由于佳木斯测控系统在传输频段方面“升级”了。“以前我国测控系统频段为S频段,此次采用了X频段,使得图片等信号传输实现几乎实时传送。这就相当于手机从3G直接升级到4G,下载速度更快,传输更快。”柴霖说。

  灵敏有多高?信号再弱也能捉到!

  为了让接收信号传播实现无损耗,佳木斯66米测控站首次成功将超导技术与深度制冷技术引入接收组件研制中,实现了信号在接收组件中传输几乎没有损耗,甚至是零损耗。据悉,这项世界级水平的新技术在我国属于首次突破。

  与此同时,还实现了测控系统灵敏度提高至1000万倍,即使是极其微弱的信号,也可以捕捉、锁定并传输。

  对于这一技术对微弱信号的灵敏度,柴霖打了个比喻,“就像用手机,在手机信号弱到只有一格的基础上,即使再弱1000万倍,仍然可以实现进行正常的信号传输。”

  对得有多准?38万公里外“穿针引线”!

  佳木斯66米测控站的波束宽度为0.04度,为“嫦娥三号”提供更高测量精度,“无线电波发出的波束是呈圆锥形,‘嫦娥三号’也携带有一个收发天线,地面测控站要与‘嫦娥三号’畅通无阻地互通信息,就需要让无线电波波速圆锥形的最顶端精确对准‘嫦娥三号’收发天线的最顶端,这种点对点,相当于隔着38万公里‘穿针引线’。”


  控得有多牢?

  精准度

  百万分之一秒

  在“嫦娥三号”探月飞行中,轨道转移段等重要变轨节点、落月前最后调姿等关键点都要求测轨精度、实时性非常高等技术目标。

  柴霖说,“除了对得准以外,还要求测得精、控得牢,对‘嫦娥三号’更精准定轨且一直牢牢锁定,并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对其发出指令,分秒不差。”据介绍,“嫦娥三号”遥控指令的精准度达百万分之一秒。

  据悉,佳木斯66米测控站自2008年1月正式开始工程研制,曾完成与“嫦娥三号”正样天地对接、“嫦娥二号”再拓展、“金星快车”干涉测量等实验任务,此次为“嫦娥三号”打通“天地线”是首次执行正式任务。这一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测控站已成为我国深空及探月工程中最强大的利器,填补国内空白。

  “嫦娥五号”

  预计年前后发射

  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据新华社报道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16日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我国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包括“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两次任务,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其中,包括月面的起飞技术、月面的采样封装技术、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以及返回地球的高速再入返回技术。据悉,“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

  “绕落回”后

  是否将载人

  美国专家:

  中国人登月最多10年?

  据《法制晚报》报道对于我国是否要把人类送上月球,吴志坚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中。对此,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参与者詹姆斯·黑德表示,最多10年,中国将有能力实现“载人登月”的梦想。

  另外,美国太空探索政策实施委员会成员保罗·斯普迪斯认为,如果将整个载人任务形容成一个“拼图”的话,那么中国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


 

  背景介绍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期。

  探月二期: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三号、四号。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号成功发射,获得了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影像图等。据悉,“嫦娥二号”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

  “嫦娥三号”:12月14日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并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

  “嫦娥三号”7大创新: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

  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

  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

  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

  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在国外建深空站

  势在必行

  据新华社报道探月工程二期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深空测控网充分利用了国土的东西纵深,但对深空探测器的测控跟踪还不能做到全天候覆盖,每天有8至10个小时的跟踪盲区。“为弥补测控盲区,做到全天候的跟踪覆盖,继续建设深空测控网络势在必行。”周建亮说。

  回应“探月是花架子”

  据《法制晚报》报道针对探月工程是“烧钱的花架子”一说,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我国实施探月工程的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月球。同时,探月工程所带来的高新技术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技术、光电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