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3日讯 2013年,两张“幸福榜单”出炉:在央视发布的最新“中国幸福城市”中,哈尔滨居民幸福感排在全国104个城市的第三位;在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公布的《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结果中,哈市城乡居民幸福度为90.3%,首次超过九成。
幸福,成为贯穿哈尔滨2013年全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哈尔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年初确定的70个惠民项目圆满完成。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4.5%。
搬新房子、住暖屋子、配好管家——
百姓安居舒适开心
“真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住上楼房。”家住道外区新一地区的赵淑珍大娘高兴地说。让赵淑珍如此开心的正是我市去年启动的城市最大内涝棚户区搬迁工程。在蜗居了30年后,她终于同饱受水泡雨困之患的狭小老房子作别,住上了崭新明亮的新楼房。
去年8月,我市最大内涝棚户区——道外新一地区的向江、北岗社区内涝避险搬迁启动。这是一次以人为本、顺应民意、急民所困、应民所需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此次整体搬迁涉及首批3000余户居民,为易地安置居民提供4845套易地安置房源,相关部门还就公交和就学等方面为居民提供便利。
新一地区的大规模搬迁改造只是我市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方面加大民生投入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我市加大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力度,健全完善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机制,使群众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13年,我市棚户区和保障房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保质并超额完成任务。计划开工2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86.22万平方米、10004户,目前已全部开工并完成征收102.06万平方米、11521户,建成回迁12317套;计划建设公租房1500套,经济适用住房2000套,廉租房1058套,目前全部开工并超额完成。
2013年,我市还完成拆并小锅炉316台,改造老旧管网177公里,新增供热能力2500万平方米。10月20日,供热开栓率99.74%,较往年提高0.29个百分点,投诉率下降13个百分点。
2013年,以“物业管理年”为契机,我市完成老旧住宅维修634万平方米,整治闲置锅炉房241处,创建国家、省、市示范小区215个,新增物业管理面积796万平方米,实现了分类全覆盖管理。
不仅如此,我市还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解决历史遗留建设项目房屋权属登记产权证问题,135个项目10月底已完成首批34个项目、147.74万平方米、17714套,目前第二批50个项目、413.46万平方米、42312套正在办理中。
工作好找、看病就近、教育更公平——
社保网织就幸福生活
一边是大中专毕业生总量创下历史新高,15万余毕业生潮水般涌向就业市场;一边是“城镇化”进程来势汹汹,20万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进城寻找工作——刚刚过去的2013年堪称哈尔滨史上“最难就业年”。
然而,纵观全年,哈尔滨各人才市场及劳务市场波澜不惊,密集的多场专项招聘会从容举行,就业渠道畅通有序。从中传递出的讯息是:哈尔滨的工作挺好找。
这一局势缘自市人社部门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超前布局。他们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哈尔滨就业地图”为求职者打造“十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了求职者信息均等化、就业即时化。目前,就业地图日点击量4000多人次,平均每天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8000多条、就业岗位40000多个。
2013年,我市通过完善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加大鼓励自主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和贷款担保力度,使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
如果说,就业有保障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托底,那么,来自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进一步均等化则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加分。
过去一年,我市实施百所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过去一年,我市完善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和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过去一年,我市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
进步点点滴滴,幸福汇流成溪。刚刚过去的2013,印刻下哈尔滨成长的温暖足迹。
“强基”工程化解矛盾纠纷——
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
去年,我市通过实施“强基”工程,探索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化解机制,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推进“平安哈尔滨”建设,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和万人发案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最低。
去年以来,我市从增强经济发展环境核心竞争力出发,全面提升打防管控水平,为加快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完善新型治安防控体系,刑事发案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最低。据哈尔滨调查队最新调查显示,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提高到94.7%,高出全国平均值。
我市还从强化城市管理运行秩序出发,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系数,为全市经济发展命脉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确保道路通行能力的同时,加大交通治理,使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受伤人数分别同比减少363人和1489人。
针对地下商场多年来火灾隐患最多、风险等级最高、公共安全威胁最大、一直治理但问题最难解决的实际,我市集中开展“六清六建”,消除隐患430处,为提升地下商场安全系数和全市公共安全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平安哈尔滨”的建设,极大增强当地百姓及中外宾客、投资者对哈尔滨的安全感和信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