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9日讯 孙某在2009年7月份花11万元从建华区居民李老太手中购买了一无照动迁平房,当时还不知道具体回迁地址。后来,孙某交了钱,增了面积后,终于拿到了建华区民乐家园26号楼5单元一处住宅楼。
2013年5月,李老太却一纸诉状将孙某告上了法庭,称当初双方房屋买卖合同不合法,要追回自己当初所卖的动迁房,并要求孙某支付其居住该房四年所产生的房租租金。

2013年11月15日,建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审现场,双方各执一词,被告孙某称自己当初购房款是11万元,而原告则称当初卖房款就是65000元,并拿出了当初“合同”为证,双方争论不休。而后原告李某又拿出2011年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棚改拆迁房相关文件,称当初双方买卖动迁房不合法,合同不成立,打算要回当初卖的房子,而孙某则称双方买卖房屋时间是发生在2009年,而文件的出台时间是2011年,先有房屋买卖,后有文件出台,表示文件不适用双方房屋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双方僵持不下。
建华区人民法院院长范永涛及民二庭庭长赵凤朝多次找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巴鑫、民一庭庭长袁爱民,与他们一同商讨、研究此案的审判法理,力求寻找一条对原被告双方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
经过反复探讨后,2013年12月12日,建华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提供的合同存在多处涂抹痕迹,不予以采信,认定双方当初的购房款应为11万元,并正式作出判决,判决内容如下:第一,被告人孙某于本判决生效后60日内,将建华区民乐家园26号楼5单元某楼的房屋倒出,交付原告李某;第二,原告李某于本判决生效后60日内返还被告孙某房款11万元;第三,原告李某于本判决生效后60日内给付被告孙某增面积房款3381元及房屋维修基金1559元;第四,驳回原告李某其他诉讼请求。
宣判后,原被告双方均表示满意。孙某认为虽然最后法院没有将房屋判给自己,但毕竟法院将自己当初的购房款11万元进行了澄清,确认对方所提出的65000元购房款系虚构,还了自己一个公道。而且,还将自己的增面积和房屋维修基金的钱也一并判原告返还,她也知足了。更重要的是她从中也“吃”到了教训,房款虽然判定为11万元,可这11万元四年来的利息和房屋入户时的装修费却还是没判定对方补偿自己,看来今后买动迁安置房一定要慎之又慎。
法官提醒:买动迁房有风险,购买需慎重!
动迁安置房价格便宜,周边配套较好,受到很多市民的青睐,但与之相关的纠纷也一直居高不下。购买动迁房主要有以下风险:一是动迁房往往几年后才能拿到“两证”,可能遇到卖家反悔不愿意过户的风险;二是动迁安置房往往存在家庭成员共有的情况,因为没有“两证”,房屋的权属不容易查清;三是在买卖房屋后,“两证”办下来前,所有权人死亡,买受人在实现权利方面可能产生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