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为哈尔滨交通把脉 改变地下车位“只卖不租”
2014-01-10 14:22:37 来源:生活报  作者:徐日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月10日讯 9日,哈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哈尔滨的交通问题成为会场上委员讨论的最热点问题。委员们就哈市交通堵塞、泊车困难、公共交通缺口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深入分析,有25位委员联名提案,支招交通。

  ·关注静交通

  改变地下车位

  “只卖不租”

  问题:六成车辆无处可停

  随着哈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哈尔滨已进入“汽车社会”,委员调查了解到,哈市的停车位只够40%的车辆停放,而余下60%的车辆则只能停在街上,违停造成了交通严重堵塞。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裴玉龙认为,“汽车社会”带给一座城市最明显的负效应就是“城市病”高发,如交通拥堵、违章乱停、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均大幅增加。一个城市停车泊位的数量应该是车辆保有量的1.2倍,按目前哈市城区内机动车数量为100万辆计算,哈市城区内应该有120万个停车泊位。而据哈市建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介绍,2012年哈市组织实施了静态交通工程,总计可提供停车泊位34523个,尽管哈市停车泊位近年来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仍远远达不到需求。

  症结:地上使用无序地下没有利用

  栾健等25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加强静态交通管理,缓解城市停车难》的提案,提出了管理城市静交通的问题。栾健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停车难的原因很多,停车难也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哈市城区内停车位只有32.2万个,缺口约40多万个。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市政设施存在无序使用问题,原咪表公司等企业随意圈一块地、立上一块牌、在路上划几条线,就可以雇佣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停车强制收费。他们既不是停车场和道路的建设者,也不是日常养护者,而且存在收费不合理,占用了社会公共资源。二是二环桥等路桥下空地悉数被圈,完全没有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价值利用。三是小区的地下停车位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目前小区的地下停车位很大比例都存在开发商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根据相关“人防条例”,该部分车位开发商只拥有优先使用权,此部分车位大多数情况是开发商销售,物业公司管理,只售不租、只对业主不对社会车辆租售,并且没有正规发票,管理混乱,所以成为无法利用的社会停车资源。

  解决:向“空间”要车位

  栾健等25位委员建议:成立非盈利性公益类停车管理公司,坚决取缔原咪表公司和非法占地等无序占用公共资源谋利的企业和个人。实现收费透明、利益上缴并优先用于市政停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产生的收益优先维护公共停车场的设施和建设新的停车场。同时,人防部门组织成立地下停车位管理机构或者管理公司,对未缴纳相关费用的开发商强制要求开发商和物业按照一定比例提供车位供社会车辆有偿停放。

  蔡清海委员表示,建议政府制定出合理的指导价格,改变地下停车位“只卖不租”的境况。积极引导地下车库所有者按照规定的价格出租地下停车位,有效利有小区地下停车位。马士平委员建议采取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设立停车架,向空间要车位,以解决哈市停车问题。


 

  ·打造快交通

  应保证公交车时速

  在30公里以上

  问题:公交时速低于15公里

  据了解,目前哈市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程度日益严重,公共汽车运营服务水平逐渐下降,特别是公交运营车速低于每小时15公里,公交车单次行车时间比过去多出30分钟左右,一些主要拥堵路段甚至出现公交车延迟1小时的状况。

  虽然哈市有一些路段开设了公交专用道,但从效果上看,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而且截止今日全市尚无一条完整的公交快速通道,公交车不能全程快速运行。

  建议:哈市应建快速公交车站

  马迎春委员表示,快速公交(BRT)车站是顺应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具经济效益优势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一。仅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最繁忙的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线路总长22.9公里,设26个站点。这种模式优点极为鲜明,专用通道内平均时速达到23公里,比以前提速84%,日客流量保持在80万人以上。

  马迎春建议,哈市应建设能够保证车辆在走廊内的运行速度保持在30公里/小时以上的BRT车站。制定地方法规,明确快速公交道是专为快速公交车设置的,其他社会车辆及私家车均不能驶入该道,驶入该道的车辆均属于违法或违规行为。同时,快速公交车站要能保证大量公交车和乘客快速通行。

  ·发展慢交通

  推广“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调查:自行车道被挤占严重

  “目前,哈市自行车道被挤占现象严重,这使得骑自行车的市民锐减。”哈市民盟在提案中提到,自行车专用道严重缺乏是制约哈市自行车系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街上的自行车道,有不少变成了停车场和汽车道,自行车族只能被挤在汽车夹缝中行驶。由于机动车道拓宽挤压了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空间,交通出行结构持续向汽车转化,对道路资源占用远低于汽车而又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的自行车交通开始衰退。

  借鉴:发展绿色交通缓解拥堵

  哈市民盟提出,发展绿色交通是解决交通堵塞,改善环境的有效方法,国内外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哈市平房区也对公共自行车做了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个经验应该在哈市推广。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推行成为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起,中国的30多个城市逐渐加入开发公共自行车项目中,我省的黑河市的做法更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公共自行车系统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实现24小时本地借车异地还车,市民只需一张感应的借车卡即可实现借还车,极大地方便了行人的出行。

  破解:发展城市慢行系统

  委员建议,哈市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首先政府应制订出台《城市道路设置自行车专用车道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在建或是已建的城市道路,一般应考虑在道路上设置和标示明显的自行车专用车道。确实因条件限制和道路管理需要而不便和不能设置的,也应在其道路的相临人行道上划出和铺设专供自行车通行的道路。加大对挤占自行车专用道的机动车的处罚力度,必要的情况下加装护栏。

  孙殿君委员表示,在哈市资金、配套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市民不用担心车辆存放问题,而且借取交还都很方便。可考虑适时放开广告经营权,使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在这些方面我国一些率先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的城市均给出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可供参考。

  曹佳欣委员建议,把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作为哈市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可以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又能缓解交通压力,还可以能促进节能减排。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