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省社科院发布《黑龙江蓝皮书》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014-01-12 07:52:0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马冀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2日讯(记者 马冀) 10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4《黑龙江蓝皮书》发布会在哈市召开。《黑龙江蓝皮书》分为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和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两部分。其中,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4年我省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指出,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倒数第三,而“房价不稳”首次上升为民生问题之一。

《黑龙江蓝皮书》经济社会形势报告会现场。东北网记者 马冀 摄

  《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以下几点:

  (一)2013年黑龙江经济保持平稳快速运行

  报告指出,2013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748.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960.9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9.1%,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59.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支出项目较大,分别支出389.2亿元、272.2亿元和253.8亿元,多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预计2014年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左右服务业增速在11%产粮1400亿斤

  《黑龙江蓝皮书》预计从形势上来看,全省积极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建设,未来三年工业投资将形成新的增长点。2013年是黑龙江省产业项目三年攻坚的收官之年,将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四季度将有6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产,预计拉动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黑龙江省规模工业增速可达8%左右。服务业方面预计黑龙江省服务业将保持良好、较快的运行态势,服务业增加值有望达到6800亿元,增长速度在11%左右。同时预计2014年粮食总产量将达1400亿斤。

  《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指出以下几点:

  (一)2013年黑龙江民生舆情态势基本向好大众信心指数有所上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进行的每年一度随机抽样调查——2013年千份民意问卷调查显示,民生舆情体现为“四高”;一是被访者对本地区和全省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形势评价较高,其中,55.9%的被访者对“全省经济发展”评价较高,55.3%的被访者对“全省社会形势”评价较高,61.7%的被访者认为当前黑龙江省社会的和谐度较高。二是被访者对省政府各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满意度超过70%的工作有7项,如“推进公路交通建设”(76.9%)、“推进城镇化建设”(75.4%)、“推进新农村建设”(74.3%)、“改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73.0%)、“创新社会管理制度”(71.1%)等;有7项满意度均超过60%,分别是“实施八大经济区战略”(69.9%)、“促进教育公平”(66.9%)、“保护环境”(63.4%)、“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63.1%)、“实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61.8%)等。另有8项指标满意度超过50%,分别是“规范房地产市场”、“为群众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收入分配改革”、“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依法办事,执法公平”、“政府信息公开,阳光行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三是被访者幸福感率比较高。多数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稳中有升,仅有22.3%别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或“不好说”;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访者(67.9%)有较强的幸福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四是被访者对未来信心指数较高。在对未来五年生活水平变化的预测上,56.8%的被访者对生活水平的上升表现出较强的信心,72.8%的被访者对构建和谐社会充满信心。


  (二)民生改善面临“四大难题”,其中“看病难、看病贵”排名第一而“房价不稳”首次上升到民生问题中

  黑龙江省社科院2013年千份民意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物价上涨”、“就业难、失业率高”、“居住房价过高”成为民生改善的“四大难题”。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病难、看病贵”,比例为21.23%,较2012年下降了7.49个百分点;“物价上涨”排在第二位,比例为14.28%,较2012年下降了3.54个百分点;“就业难、失业率高”连续两年超过“住房价格过高”排在第三位,比例为13.86%,较2012年增加了3.8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住房价格过高”排在第四位,比例为9.63%,较2012年增加了0.88个百分点。二是未来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在问到“今后一段时间黑龙江省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时,居于前四位“物价上涨”(19.66%),“教育乱收费”(13.55%)、“收入差距过大”(12.59%)和“房价居高不下”(10.92%),除了关注本年度的民生“四大难题”以外,对未来教育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居于了极大的关注。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待于全面深入的社会事业改革。

  2013年“房价不稳”首次上升为前三个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可见对于黑龙江省房价虚高给居民带来的紧张情绪专家们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也应该成为未来几年黑龙江省工作重点之一,政府应合理调控房价,使得居民更好地改善居住条件。

  (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倒数第三收入不满意者超过半数

  报告指出,黑龙江省政府曾提出要提前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计划,并以“十二五”规划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预期都在12%以上为基本保证条件。但受全国经济下行的滞后影响和工业生产下滑的阶段性困难的制约,对于原本城镇居民收入过低的黑龙江来说,全省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异常艰巨。一是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仅高于青海、甘肃,位列全国第三;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问题凸显。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虽然同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2%、11.7%,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均增长8.1%,而GDP增幅为8.4%,表明城乡居民收入难以跑赢GDP,直接影响了黑龙江提前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程。

  在2013年千份民意调查中。黑龙江省有6.7%被访者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有37.8%的被访者“比较满意”,但有55.5%的被访者对自己的收入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并以中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由于地区、城乡、行业间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势,致使黑龙江与发达地区,高收入者与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民众的满意度和公平感。

  (四) “房屋拆迁”“野蛮执法”“强行征用耕地”成为最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连续三年,专家都将“房屋拆迁”和“强制征用耕地”选为黑龙江省最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前三名。另外,2013年“野蛮执法”首次进入前三位,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又一重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正处于大踏步城镇化进程当中,相关规定制定不够健全,执法缺少有效监管,使得这两大问题成为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自新拆迁条例在2010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许多房屋拆迁过程中得社会冲突一直困扰者城市管理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由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紧密,又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制定符合百姓需求,可操作化强的房屋拆迁条例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治本之法。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强制征地对于农民的利益带来的损失也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农民利益损失引发的冲突几乎成为近年来农村问题中最为凸显的社会冲突,因此,妥善处理耕地征用带来的矛盾是顺利完成城市化建设、保护农民利益的核心。

  (五)城镇职工养老负担全国倒数第一工业化成本补偿问题凸显

  报告指出,据2013年11月中央财经大学权威发布,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全国倒数第一(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负担系数为0.3165”,而“黑龙江省养老负担系数为0.6324”。经我们测算,2013年预计达0.7左右。这意味着全国大约10名在职人员供养3名退休人员,而黑龙江约10名在职人员供养7名退休人员,此系数在广东省仅为0.1087。报告还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系数水平进行了分析,全国为1.5274,而黑龙江仅为0.7732,它意味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够用1.5年”而黑龙江不超过一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历史包袱沉重,国家予以工业化成本的补偿严重不足。目前,黑龙江离退休人员比重大(高达40%,全国仅为24%),而且除了当年森工、农垦、煤炭、石油等资源大开发中老国企职工比重全国最高外,还有大量的为解决计划用工不足和保障开发人员生活问题所招用的集体工、五七工、家属工,这是黑龙江省养老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所在。此外,黑龙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职工工资水平低、企业和个人缴费能力弱、就业率低、青壮年外流严重等,也是导致黑龙江养老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全国在养老保险方面有3800万人“断保”,如此情势,黑龙江将雪上加霜,鉴于黑龙江省在计划经济时期承担了过多的国家工业化成本,养老负担全国区域差距十分悬殊的问题,建议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和集中性补偿,彻底解决历史欠账,缩小区域差距,以期真正改观地区间财力和社保压力呈现出得“难者愈难,易者愈易”的局面。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