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近受助女孩赵天怡的16个"爸妈"解福先:要过年了N多心事放不下
2014-01-15 15:51:55 来源:生活报  作者:徐楠 崔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月15日讯 只要有机会,一些热闹的场合,解福先都安排群里的女队员带上小天怡。

  12日下午,以解福先为群主的福慧公益群与北安市其他两个群联合举办新年联欢会,小天怡被请到了“贵宾席”上。远远就见她安静地坐在桌边,立领的粉毛衣,头上还特意带了一个粉色的蝴蝶结,看得出当天的活动对她来说很重要。

  同在嘉宾席上的还有一位82岁的老奶奶姜桂芝,几位志愿者围前围后,端茶倒水,嘘寒问暖,老人沧桑的脸上现出一丝激动。

  这是一个以AA制形式办的联欢会,参会人员每人需交100元钱,不包括这一老一小两位嘉宾。

  小天怡偷眼看“解爸爸”

  她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过年了小天怡不知道去谁家

  和“爸妈”们在一起

  她快乐得像只小鸟

  和美女记者同住,她玩手机、上网……忙个不停,这在托管班是享受不到的

  联欢会从下午3点开始,直到晚上8点才结束。5个小时里乐子不断,小天怡不停地笑着,时不时将糖果、瓜子递给身边的两位美女记者,以及她熟悉的“爸妈”们,快乐得像只小鸟。当晚,经解福先特批,小天怡与两位女记者同住。

  解福先是个细心的男人,他给团队里的人立了一个规矩,不论谁,未经集体讨论批准,小天怡不能被随便带回家住。他说他更多考虑的是监护责任问题,“现在,小天怡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出了闪失,责任谁负?”

  这一夜,由两位记者姐姐陪着,玩手机、上电脑、看电视……小天怡忙个不停,而这些活动是在托管班享受不到的,直到后半夜两点才安静下来。

  第二天10点,醒来后的小天怡发现“解爸爸”已经在隔壁房间和记者叔叔唠嗑,她感到很惊喜,“解爸爸,你啥时候来的?”说着,坐在了解福先身旁。

  “昨晚是不是玩姐姐的手机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解爸爸,我手机卡废啦!”

  “废就废了吧!有了手机你就总惦记着玩。”

  “你咋知道呢?”

  “我咋不知道,你手机被托管老师没收了我都知道,你给谁发短信我也知道,你李阿姨、张阿姨、于淼哥哥,没事儿总‘骚扰’人家。”

  小天怡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不反驳,也不辩解。

  新闻回顾

  北安市16岁女孩赵天怡从未见过生父,经常被患精神病的母亲打得鼻青脸肿,无家可归。16个年龄在30多岁到50多岁的好心人组成的“爱心爸妈团”“撬”开了女孩的家门,将她从家里“偷”出来,“藏”在了托管班里。天怡母亲去世后,16个“爸妈”成了天怡最亲的人……本报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青报记者与本报取得联系,于是两家媒体记者再启程,接力讲述那个寒冬里的温情故事。

  回托管班的路上她一直没有说话

  “她现在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是孤独的。对于她今后的成长来说,最需要的是一个‘家’”

  “我们对她再好,也不会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批评的话不能深说;她对我们再亲,也不能像在亲爸妈面前那样撒娇、反驳或顶撞。”解福先告诉记者,小天怡现在虽然衣食无忧,但她内心是孤独的。“动不动就发个短信给我。今年春节,我问她准备到谁家过年,她说去谁家都行。这些都是小事,对于她今后的成长来说,最需要的是一个‘家’!”

  13日下午3点,当解福先的电话打到宾馆房间时,小天怡一下就意识到她该回托管班了。与小天怡在宾馆生活了一天的女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电话一响,我接起来刚说‘解哥’,小天怡突然停下手中的鼠标,摘下耳机,看着我,意识到她该走了。”

  从宾馆到托管班,小天怡一路上没说话。下车时,她的表情竟有些尴尬,车外,她冲一车人摆摆手……解福先说,现在学校放假了,孩子们都各回各家,托管班就剩下了小天怡一个人。“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对待小天怡的问题现在真的犯难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对待她。”解福先说。

  解福先说,小天怡的低保和孤儿补助资金接近1000元,现在已基本落实。有了这笔钱,小天怡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都解决了。“我们的资金就要转向另一名贫困生身上。可是小天怡毕竟未成年,谁来承担她的监护人责任呢?”


 

  她让我们一直放心不下

  过年了姜奶奶家还缺点啥

  没等到会餐姜奶奶就起身走了

  “不回家不行啊!儿子没人管”

  姜桂芝没有心思观看热闹的联欢会,没到一个小时,她就提出要回家,队员李桂平拉着老人家的手,不让她走。“不回家不行啊!儿子没人管啊!”姜奶奶说。

  “可不是咋的,忘这茬了。”李桂平赶忙张罗着帮老人家穿棉袄、拿东西。

  今年82岁的姜桂芝家住在北安市法华社区的一处平房里,早年丧夫,与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全靠低保金维持。因为常被儿子打,邻居们都劝她搬去敬老院安度晚年,把儿子送到精神病院,可老人家舍不得,死活不同意。

  2010年秋天,解福先了解到姜奶奶家的情况后,带领队员们给老人家翻修房子,并送来煤、米、面、油,让老人和儿子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从此,解福先和队员们成了姜奶奶家的常客。

  姜奶奶穿衣服准备回家

  一起吃团圆饭姜奶奶感动得大哭

  “我们想让她享享儿孙绕膝、一家人吃顿团圆饭的感觉,这种情感上的尽孝是老人最需要的”

  平日里,福惠公益团队的队员会隔三差五去姜奶奶家看看,经常是你带熟食,我带活鱼,忙活一大桌子菜。每当此时,姜奶奶都很高兴,有一次还感动得大哭,“我也有孩子,但他们比我的孩子对我好。”姜奶奶缓缓地说道。

  “老人家里的米、面现在是不缺了,但我们想让她享享儿孙绕膝、一家人吃顿团圆饭的感觉。这种情感上的尽孝可能是老人内心最需要的。”李桂平说。

  解福先说:“姜奶奶心地善良,性格刚强,她对儿子的爱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每次上她家给她买东西,她从来都不要,每次都是硬塞给她。我一直犯愁,这样过下去,这娘俩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快过年了,解福先告诉姜奶奶,已经给她准备了米、面、豆油和猪肉。老人很高兴,一遍遍地说着感谢话,让解福先心里很不是滋味。“年节好过,平时的日子难熬啊!”解福先考虑如何做通姜奶奶的思想工作,节后把她送到敬老院,让老人家安度晚年;把她儿子送到精神病院,得到良好的照料。

  他们让我们始终惦记

  过年了想给24位老人换套新衣

  “节后,天气一天天变暖,春天来了,这个难熬的冬天终于要过去了”

  解福先之所以心事重,原因是“兜里钱紧”。“现在我们团队的账户上仅剩下六千多块钱了,这点钱得算计好了花。”解福先合计着,节前准备给城郊敬老院的24位老人每人送个新床单,每人换套新内衣,再给30个贫困户和10个贫困生每人送一桶豆油和一袋面,“这点钱基本就花空了。”

  解福先说,“这两年,一个做生意的同学,每年都赞助我30桶豆油,今年到现在也没表态,不知还能不能给了。如果还能给,我就一家送两桶,这个年就过得宽裕多了。”

  解福先说,年前他们还要给敬老院包200斤肉馅饺子,“饺子包完后,就等着过年啦!节后,天气一天天变暖,春天来了,这个难熬的冬天终于要过去了。”

  说起小天怡和姜奶奶,解福先说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