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智慧管网年内投用 地下管道一键查清
2014-01-17 10:44: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卢军 申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17日讯 为解决地下管线资料缺失、底数不清、数据不准等问题,哈尔滨市智慧管网系统去年建设开始,将于年内实现与管线单位联网并投入使用。全面系统的智慧管网平台建设,在哈市尚属首次。这一地下管线综合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地下管网数据的集中采集、存储、管理、监控、应用服务一体化,并辅助审批、智能分析、共享服务和维护,以及监控预警、突发事故应急管理、信息发布。目前智慧管网初步实现二、三维演示,鼠标轻点,哈市地下有什么,将一键查清。

  智慧管网电脑演示截屏图。

  1.5万公里管线

  数据了如指掌

  从管理现状来看,哈市地下管线设施主要存在资料缺失、底数不清、数据不准等问题。据哈市建委常务副主任孙庆德介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哈市管线设施分别由6个行业主管部门、近400家权属单位进行管理,尚未有一家单位掌握全面详实的情况。全市至今没有一套完整、准确的综合管线图,规划审批图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单一管线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数据不准。现有资料多为纸质资料,以示意图为主,电子数据较少。

  据介绍,2013年4月下旬到5月底,哈市城建部门对城建档案馆、规划勘测院以及管线权属单位等共58家单位报送的8大类、2.2万份现有管线资料,进行了收集、分析和调绘,形成了哈市政管线综合图,同时完成了三维普查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2013年6月中旬开始,对主城五区和利民开发区的46个测区,历时四个半月,完成普查外业工作,共探测各类管线1.5万多公里,并完成了数据入库工作,历史性实现了哈市普查数据与实际管线的“全对应”,系统已初步具备演示功能,也因此,哈市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三维标准进行普查和数据质检的城市。今年,哈市还将对主城区开放式小区社区和松北区,近700条市政道路、约5000公里管线开展探测普查,尽早实现数据全覆盖。

  信息三维演示视角钻入地下

  此次信息升级后,共建成6个子系统:基础应用系统、运维配置系统、管网数据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二次开发系统、监控管理系统。目前,前四个子系统的开发已基本完成。后两个系统中,二次开发系统将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逐步开发完善;监控管理系统将于今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管线权属单位共同启动实施监控示范区建设。

  智慧管网系统作为全市智慧城市大云中的一朵子云,充分利用了云计算技术优势,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统一存储和管理,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仅作为应用终端,不再独立存储管线数据。该系统还可以同时建设内网和专网两个系统。通过内网为政府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对无法进入政府内网的管线单位,搭建数据共享专网,实现系统管理中心与管线单位数据实时“互推”更新,保证系统数据的鲜活性。

  此外,该系统实现了动态在线监控。通过监控管理系统和设置摄像、温度、压力等传感监控装置,实现地下管网实时预警、应急处理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实现管线回找精准定位功能。充分发挥航天五院在卫星应用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建立地面增强信号站,通过系统存储的坐标,实现管线精确定位。该系统通过全三维数据采集,有效实现二、三维单独或同步进行展示和对比分析。今后,工作人员在地上进行管线信息查询,就如同在地下亲临现场,看到每根管线,改变以往信息查询分析只能看到平面图的局限。全面、系统的智慧管网平台建设,在哈市尚属首次。

  建立全新机制联网会签审批

  哈市建委管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参照国内其他城市的通行做法,哈市建委修订完善了《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对系统数据动态更新保障、管线行业部门和权属单位的管理权责、违规处罚措施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确保系统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现已报哈市法制办审核。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以往,水电气等各类管线设置和维护各自为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哈市研究建立管线大管家机制,实行联网会签审批。建立符合哈市实际的运营管理模式,明确管理权责,对新建管线工程、老旧管网改造、应急抢险等涉及的管线信息变化,有不同责任主体进行数据采集,经过信息系统的自动质检审核后,统一上传到管线信息系统云中心,保证系统数据更新的准确及时。建立共享服务机制。结合管线工程的计划统筹、规划设计、工程会签、管线迁移等具体工作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自动辅助设计、联网会签审批等功能,建立起管线信息充分共享、审批服务高效快捷的共享服务机制。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