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8日讯(记者 王蕊)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先天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水利资源优势是关键因素,生态资源优势是天然保障,科技装备优势是制胜法宝,而目前,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仍与先天优势不相匹配。省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应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省政协委员胡公略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结合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点,现代化农业包含了农业发展的城镇化、生态化、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合作化和市场化。当前,我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导致如上问题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严重缺失”,省政协委员胡公略解释说,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科技化是重中之重,离开科技,一切都无从谈起。而通过五年的市场调查,胡公略发现在实际的一线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推广始终困扰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不是农民就是外行的农资经销商,国有主渠道的农技推广部门由于体制原因,发挥的作用不是很突出,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农民渴望农业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先进的技术被束之高阁。”
胡公略表示,想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服务必须要先行。许多涉农部门和机构都可以改造成为农业服务部门,重点抓好技术攻关、技术咨询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等服务工作,不再接受委托执法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保障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并帮助各类经济主体建立各种农业专业公司,由它们组成覆盖农业生产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农业服务部门,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通过这种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胡公略表示,此举的完成则更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型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服务体系,其服务应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领域,主要由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经营管理、农村商品流通、金融、信息、产品质量等八个方面的服务体系构成。
“而当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有些方面不到位,其他经营性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弱,社会信誉低,尚不能为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所接受。”省政协委员于佩常特以种植苜蓿为例,一个万亩苜蓿草场,仅收割设备就需三四百万元,而收获季节每年只有半个月左右,其余时间设备均闲置不用。若动力机械向社会租用,这就减少了生产成本。
胡公略说,建立农业技术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行政职能,把一些微观服务职能如技术指导等剥离出去,努力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公平合理和有序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应当鼓励涉农企业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过程中强化服务,比如技术指导、维修保障、配件供应等服务,有条件的应当由单纯的农资销售发展为农业生产的有偿服务,逐步用专业服务取代农民的直接生产环节,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发展为社会化的大生产。对目前一些地方兴办起来的玉米催芽公司、水稻工厂化育秧、庄稼医院等,有关部门应给以扶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于佩常说道。
于佩常表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又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对于工商领域的重复建设,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和为农业服务的有关行业,不仅投资渠道广,而且发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