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政协委员:我省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路径
2014-01-20 09:56: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0日讯 (记者 侯巍)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将围绕实施“五大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全面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成为热点话题,省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委员们纷纷建议,走科技创新之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改革趟路子。

  我省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突破1200亿斤荣登全国榜首,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落户我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改革配套综合试验区,如何保障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如何打破体制、机制瓶颈?针对这些热点话题,委员们热烈讨论,积极破解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省政协委员韩贵清。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努力寻求内涵扩大再生产,力争用较少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多年来,省政协委员韩贵清一直关注科技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农业核心之所在,是怎么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国家希望我省出经验,通过两大平原配套改革试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效益;能够激活体制、机制,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韩贵清说,农业发展之路要依靠良种、良法、良田,加上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使我们的农业向前跨一步。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为我省农业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中央在农业上一靠科技,二靠政策,三靠投入。中央政策调动了全国亿万农民种食的积极性,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更发挥了中央财政的引领作用。”韩贵清说,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一个落脚点在改革上,另一个则落在科技上。所以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收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黑龙江农业希望、出路在科技上。

  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下,“谁来种田”成发展现代农业绕不过的难题。通过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水平,是委员们破解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提案。省政协委员罗丛霞认为,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改革创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小农意识强、科技素养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与能力等特点。因此,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罗丛霞建议,以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要内容,同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长效机制。韩贵清也认为,只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让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能量,才能转变为更大的产量。

省政协委员王铁。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水利起到支撑作用。省水利厅副厅长王铁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我省农业节水工作,才是打造高标准节水示范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省一些地方大面积的“旱改水”,抽取地下水种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和产值,却导致了范围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由此可见,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九三学社建议,应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水平,建立定额有偿使用制度。

  以示范带为载体,以科技园区为引领,以建好农民合作社为基础,以解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为前提,加速推进土地规模化连片种值,探索现代化大农业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四分之一的农户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

  省政协委员张云志在提案中指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合作社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张云志说。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重点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股份合作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突破5万个。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创新、推动农品价格形成机制创新。201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深化“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如今,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形成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改革的合力,美丽龙江梦正在实现。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