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2014-01-21 09:09: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1日讯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千年古都,美丽的阿什河畔马利花园小区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多年来无怨无悔细心照料公公,服侍丈夫,抚养儿子和孙子。她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着中华儿女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她就是杨淑芳,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人,她的高尚情操广为传颂。

  杨淑芳,今年67岁,全家共有6口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患病在床90多岁的公公,下有都是聋哑人的儿子、儿媳,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孙子,丈夫一年前患病,如今半身不遂。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杨淑芳却用她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全家人的重担。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为子女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

  杨淑芳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结婚40多年来,她一直与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对家里老人非常孝顺,从过门到现在,从没有跟老人顶过嘴,吵过架,耍过脾气,红过脸,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多年来她默默地照顾公婆,操持着繁重的家务,左邻右舍都说,她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儿媳。

  婆婆去世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一直由她来照顾,公公年老体弱,瘫痪在床,长时间把身上都黏的红肿,她发现后及时买好褥疮垫,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她不嫌脏不怕累,一天天,一年年,始终让老人的屋里保持着清洁、舒适,她端屎端尿,洗衣喂饭,翻身子,换被褥,帮公公洗脸,刮胡子,喂药,喂水。每顿饭她总是先要问问公公想吃什么,挑他最喜欢吃的去做,她一直是吃着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饭菜。每餐都要她亲自端到公公床前,不厌其烦的一口口喂到口中,怕饭菜烫到老人,每次她都用嘴吹吹,尝一下,然后再喂老人,吃饭时公公鼻涕和口水不时地流,她也不嫌弃,总是拿出自己的手帕耐心地给老人擦干净,公公一咳嗽要吐痰,她就拿来痰盂,吃完饭她又帮公公活动活动手臂。

  公公由于患多种慢性疾病,有时心里烦、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是唠叨,发脾气,她能理解这是病魔给老人的一种痛苦发泄,她都默默地听着,心平气和的和老人谈心,化解老人的不平和郁闷。她常常跟公公拉家常,说开心事,还时常给老人读报,陪老人看电视,让他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新鲜事,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非常高兴。天气好的时候,杨淑芳在儿子的帮助下,经常用轮椅推着公公到外面晒太阳,还时常到小区附近的会宁公园转上几圈,让老人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看看花草树木,领略自然风光。每逢遇见熟人,便夸儿媳比亲生女儿还要好,如果没有儿媳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会活到今天。

  她不但是位好儿媳,而且还是位好母亲。在抚养教育孩子上,她本着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原则,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虽然是个聋哑人,但是她从没有给予儿子特殊的溺爱,从小就教育他要自立、自强,不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担,要像正常人一样为国家做贡献。在她的教导下,儿子健康的长大,并且掌握了多种技能,在福利单位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儿子走向了社会,不管是在做人,做事,还是品德方面都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如今儿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健康、积极向上的儿子,全家人都特别高兴。人们常说:“人生最难找到是知音,人生最难教育是孩子。”她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在法治健全的社会中以德育人显得多么重要啊!

  杨淑芳还是一位好奶奶。因为儿子、儿媳是聋哑人,教育抚养孙子的重任又落到了她的身上,孙子从呱呱坠地时起,他的一切都由奶奶来照顾。教孙子学说话、走路、吃饭、穿衣等等,无不留下了奶奶的关爱。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为他准备了学具、书包,每天接送上下学。孙子在遇到不开心或难过的事,总是找奶奶倾诉,奶奶无论多累、多忙,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细心地听着孙子那些充满稚气的言语,听完后,总是说些好话来哄孙子开心。在奶奶的呵护和教导下,孙子快乐地成长,现在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老师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在家里也能帮助长辈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了,是父母的好儿子,爷爷、奶奶的好孙子。

  这就是杨淑芳,她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她以一个典型的最普通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事。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和孝敬长辈,呵护晚辈,尽一切让老人、孩子开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美好,对未来充满着更多的期望和憧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