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女,1981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共产党员。2006年参加工作,一直坚守在基层从事中医工作。
在工作中,她时刻铭记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的孙思邈的一句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她宅心醇谨,行善为先。对待患者公正,一心救死扶伤、治病防病,让患者吃经济药,看实惠病。有的患者一味要求开好药、贵药,她会用尽量通俗的说法温和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和处方施药的缘由,说明用合适的药才是对病有好处,就是贵药、好药。遇到穷困患者,她主动帮扶,借钱借药送食,多次帮助患者解决危急困境。
曾经有一位患脊髓炎的患者,双下肢瘫痪,在她处针灸治疗。治疗过程中她了解到他的家庭,爱人早逝,自己艰难的抚育三个儿女,本来生活就不富裕,现在自己又生病了,长期的病痛让他身心憔悴,营养不良,身上压迫的地方多处起了褥疮。王海英心里很着急,为了让他更好的康复,多次送营养品,患者深感过意不去而决定不收,她就偷偷的塞到患者的包裹里,等回到家里发现时就不好不收了。褥疮很不好愈合,需要天天换药,为了不让患处再次感染,她就为他攒换药包,每个月的医保卡基本都买了换药包,并教会家属怎么在家护理创口。她虽然换了工作单位,但经常与他的家属联系,了解近况。后来该患者常常送一些农产品来看王海英,她都收下了,反手又拿出只多不少的钱塞回去。很多患者对她的品德医术赞赏有加,平日里或年节也会打招呼问候,她在谦逊之余,仍不忘本职,总是详细询问患者现在的身体状况,并给出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建议和指导。
“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正是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医术得到了患者们的高度赞扬,她仍旧在日常不断刻苦钻研,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与同事一起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下班到家,常常第一件事就打开电脑,查找在当天遇到医学问题的资料。甚至在怀孕和产后休养期间,她坚持按照单位派遣到中医院、人民医院参加转科培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各科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因为在工作中认识到熟练掌握B超技术能更准确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所以她常常在周末到人民医院B超科做辅助工作,锻炼自己的B超诊断技能。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她终于达到B超执业水平,并结合自己原有的执业能力,为患者和需要的人做出了更多的帮助。在社区门诊工作,什么样的情况都会遇到,掌握更多的知识可以帮助做出及时并准确的初步判断,才不会延误病情。有一天,一位女性患者来到她的门诊,说“要打消炎针”,“为什么打针呢,您有什么不舒服”她详细的问起了这位患者,这时患者掏出了一张B超报告单:子宫内膜增厚。看了看患者、又问了一下症状,她建议该患者应该转往哈尔病三甲医院。听了她的详细解释,这位患者便前往大医院就治。等再看到这位患者时,她已经做完手术,并得到了确切诊断:“子宫内膜癌”,还需要进一步治疗。这位患者很感谢这位社区医生给她的建议,让她得到了及早治疗。为了适应社区全科诊疗工作的新形势需要,她2009年末开始积极进修中医全科医学知识,2013年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全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这是王海英身为一名医生职业铭言,并身体力行之。在工作中,她只有在处置完所有接诊的患者后才去休息,平时和休息日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夜里总是有患者来电咨询,虽然影响休息,她却从不关机,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她一到晚上就把手机调成振动模式,放在身边,一有患者电话,就轻轻走进洗手间关上门接电话,有时候一晚上要来回四五次,家人不太理解,她只是含笑面对。因为社区诊疗工作需要,她毅然从中医专业到兼修全科医学,经过刻苦努力,扎实立足于全科诊疗工作岗位,并在这个岗位积极推广针灸、按摩、中药等中医适宜技术。在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得到表扬肯定时,她谦逊应对,归功于集体。她不仅生活作风朴实,工作时也是谦和端正,有为而不自矜,常常以幽默的方式帮助同事来缓解工作压力、排除疑难,甘为集体奉献而不计个人得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不忘党的教导;作为一名医生,她时刻不忘职责所在;作为一名普通人,她时刻为党性医德之中共通的济世救人的伟大理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