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用“责任”擎起的事业
2014-01-21 14:05:5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范喜坤,现年64岁,是哈尔滨钢飞铸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他对企业饱含着深厚的情感,用责任和奉献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造福了一方百姓。

  他,接任厂长的第一年,使一个困难重重、面临关停、累计亏损达半个多亿的企业当年扭亏为盈;

  他,为职工当家二十年,使企业连续二十年无亏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年利税超千万,1991年以来,企业为国家累计上缴税金1.41亿元;

  他,一心想着职工,使全厂职工家属都住上了宽敞舒心的楼房,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990年不足2000元达到2011年人均收入20214元,使员工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他和他的领导班子、机关干部仍旧在学大庆时期低矮简陋的“干打垒”办公室中办公。这样的干打垒办公室在其他企业根本找不到了,它在钢飞依然见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

  他,勤政廉政,呕心沥血,使企业旧貌换新颜,用“责任”擎起了党的事业。他的事迹也感染、感动着很多人,作为企业的老总,很长一段时间坚持只拿800元的工资,可谓廉价的老板之一。2008年,他已正式退休在政府开支,企业离不开他,返聘他继续执掌企业。有的企业想年薪百万聘请他,他都无动于衷。他说,我为的不是钱,不是利,让职工过上好日子是我的人生追求,我爱这个企业,我对企业、对父老乡亲割舍不下。

  “我接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

  范喜坤在1970年8月建厂时就来到企业,在这个企业当过装卸工、工段长、供销科长、经营副厂长、厂长,一干就是四十年,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们。范喜坤是在当时哈尔滨铁厂(钢飞公司前身)负债累累、内外交困的历史关头接任的厂长。1991年在全厂职工大会上,他说:“我接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他向职工郑重承诺:“要让职工住上舒心房,共同奔小康。”

  他没有食言,企业当年扭亏为盈,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1993年他带领大家抓住钢铁形势好转的大好时机,内挖潜力、外抓市场,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当年实现利税2154万元,成为哈尔滨市创利税大户。企业获得辉煌的经济效益之后,他外不张扬、内不铺张,号召全员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了企业有史以来的大建设和大改造。十多年来,企业先后进行了以旋窑、电站、高炉、水泥等技改工程为主的一系列改造和建设,新增固定资产1个多亿,是1990年固定资产的四倍,形成了经济规模和发展优势。2005年--2007年企业三年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实现税金4358万元,进入省非公有制优秀纳税企业行列。

  有人说范喜坤是位福将,是百姓的福星,但在他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追求和奉献。他不仅治厂有方,而且独具慧眼。2001年,他主张改革创新、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成立了哈尔滨钢飞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在生铁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他远见卓识,捕捉新一轮钢铁市场的发展机遇,大胆决策,对外进行低成本扩张,租赁了双鸭山原第一炼铁厂,三年为企业创效2700多万元,解决了原一炼下岗职工560多人的就业问题,兑现了他“定叫一炼重崛起,改天换地变新颜”的诺言。他的“创举”得到双鸭山各界人士和职工的一致赞誉和好评。2007年,他审时度势,大胆开拓,带领职工创办了哈尔滨钢飞铸造有限公司,组建了哈尔滨钢飞铸造集团,使企业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发展靠职工,发展起来为职工。范喜坤接任厂长时,职工无论住房、工资待遇、生活条件都非常差。没有一栋新楼,全是过去的简易楼和旧平房,没有下水、没有卫生间、没有暖气。为弥补这些生活欠帐,范喜坤主张投入2400万元新建了七栋住宅楼,先后为620多户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使全厂职工都住上了舒心房。一位多年在农村找房住的老职工住上新楼时,满怀感激地说:“我这辈子没想到还能住上楼房,这都是范厂长给我们造的福啊!”

  职工的住房条件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也焕然一新。厂区全部绿化,就连高炉生产现场旁的空地也种植了草坪,道路清洁干净,无杂物,无烟头,还修建了街心公园、荷花鱼塘、文化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夏季绿柳成荫,鲜花绽放,景色十分优美。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和谐优美的钢飞小区环境欣欣向荣,不断锦上添花。

  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为了双鸭山创业的成功,他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到双鸭山十七次,每次来回行程八百多公里,有时坐车当天就要赶回来。在开业开炉前,他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眼睛熬得通红,嗓子都急哑了,直到顺利开炉后,他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为了保证生铁押运不亏吨,在酷署难耐的七月,他亲自押运生铁到齐齐哈尔。经过三天三夜的路途颠簸,到齐齐哈尔钢厂时,客户看到他手提着吃剩的大酱和烧饼走下火车,满脸尘土,十分感动,对他说:“你可谓全国厂长亲自押运第一人了。”范喜坤亲自押运生铁的事,曾一度在客户中传为佳话。2009年,他由于积劳成疾,患了脑梗,不得不住院,休养一段时间,使他遗憾的是不能回厂过节。一个已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企业带头人,为了企业、为了员工,他可以倾注自己所有的爱,他可以豁出命来去奋斗、去拼搏。当他身体恢复,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怎能不令人感慨和敬佩呢?

  多年来,范喜坤除了公出和在哈市招待客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厂里度过的,一周只回哈市一次,十几年如一日,一心扑在事业上。企业改制,按上级文件规定,他可以占总股本的25%,但他的股份只占0.86%,是全世界股份最少的董事长,和一些老总没法比,但他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真正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他说:“能为更多的人谋幸福是最大的幸福,把我们这块天地搞好、让职工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追求和人生价值”

  成功在于清廉

  范喜坤对事业充满着激情,对职工充满着全身心的爱,在自己的利益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廉洁的作风。范喜坤常对干部说:“责任重于泰山,成功在于清廉”、“一定要把事业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职工身上,把精力放在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利益上。”他不仅注重“三个代表”的学习和先进性教育,而且处处以身作则,践行“三个代表”。多年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自己的亲戚朋友不能和公司做买卖。他没有安排过一个亲属到厂里上班,侄男外女有20几个,家庭生活都很困难,三番五次找过他想到厂里干份工作,都被他拒绝,就连做临时工也不行。他说,他们恨我也是正常的,有什么办法?只能“贞节”到底了!

  每年由于业绩突出,范喜坤都受到上级的各种奖励,他或者交到财务,或者捐给厂里的救助贫困基金会,累计起来有二十多万元。2007年初,在他积极倡导下,公司成立了扶贫济困基金会,他又主动带头捐款,并号召干部职工捐款,现在基金会己收到全体员工捐款37.3万元,他个人向慈善基金捐款64292元,救助困难职工478人次,救助资金达229112元。他更是一个满怀仁爱之心的经营者。多年来,他始终坚持“造福钢飞员工,回报当地社会”的经营理念,关心关注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赞助地方修路、改善当地交通,为周围村民改造供水、供电设施、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汶川地震捐款等共计捐款达800多万元,深得企业员工、社会各界、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和好评。他本人多次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光彩企业家、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优秀民营企业家、阿城区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范喜坤真的不收礼,在客户中也广为人知,也有一些客户不信,碰过钉子,在他身上办不了个人交易的事,但更多的人是打心眼里敬佩。每逢节假日,有些朋友送给他的酒、水果、鱼等食品,他一律让司机送到招待所,请公司的生产骨干、管理骨干分享,或干脆让办公室分送给一线员工。2005年,他的女儿结婚,他没有告诉厂里的任何人,就连班子成员也不知道。婚礼很简单,没用一台车。他要讲排场,可以说很容易,但那不是他的性格,妻子、女儿也非常理解他。这在当今社会看似平常的事,一般人都很难做到,但范喜坤做到了。

  范喜坤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凭着执着的信念和追求,拯救了一个企业的命运,造福了一方百姓,在百姓的心中竖起了一座共产党员的丰碑。他虽已年过花甲,仍在无怨无悔地追求,为了企业、为了职工,拼搏、奉献……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