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一个平凡而善良的女人
2014-01-21 14:11: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她相貌平凡,讲话平静而舒缓。坐在人群中间,可能没有人会特别地注意她。但就是这样一位貌似普通甚至有些柔弱的女子,却做出了令人感动不已的孝敬公公的事迹,在别人看似非常难行之处,她却做得极其自然。她就是阿城区通城街道新华二厂社区的明桂华,她用她的付出换来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用她的人生故事诠释了当今社会的贤淑孝顺。

  今年51岁的明桂华原是阿城区玉泉街道的居民。1987年,26岁的明桂华和当地居民王俊走到了一起。王俊是家里最年幼的儿子,结婚的时候父母身体虽然还算硬朗但年纪也都已经很高了,其他子女又都早已成了家。作为新婚媳妇的明桂华就毅然决然的决定要和老两口生活在一起,希望能更好的照顾老人,让老人能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婚后的日子忙碌而辛苦。明桂华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在店里忙,还要在店里做好饭趁热给老人送回去,照顾老人吃完饭,自己有时候都顾不上吃一口又要匆匆忙忙的往店里跑。店里不忙的时候还要给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尽管生活不富裕,但在她的悉心照顾下,老人们笑口常开,一家人和和睦睦,苦中有乐。

  2004年的清明节,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明桂华的丈夫在工作中发生了意外,年轻的丈夫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和一个刚刚上高中的女儿,这对于一个年过四十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婆婆经不起儿子去世的打击也在不久后离世,她的小店也没有办法再继续经营了。经受不起爸爸去世的打击,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没办法她只好卖了房子来到阿城区龙涤学校附近陪同女儿学习。公公因为儿子抚恤金的事情和家里的其他儿女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自己一个人来到老年公寓生活。老人当时已经86岁高龄了,看到公公一个人孤单的在老年公寓生活,明桂华心里很是难过,默默的哭了不知多少回。可是自己在女儿学校附近租的的房子实在是太小,没办法把老人接到家里来照顾。她只好每隔几天便去看望老人,给老人送吃的用的,给老人洗洗涮涮。公寓的其他老人开始并不知道来看老人的是儿媳妇,都对老人说:“王大哥,你好福气,生了个好女儿啊。”老人满眼泪水的和其他人解释“这哪里是女儿,这是我的儿媳妇啊,儿子去世了,她还一直来这里照顾我,比亲生女儿对我都好啊。”每每听到这些,她总是会心的笑着说“没什么,都是应该的。”就这样她不论冬夏的坚持在女儿学校和老年公寓之间奔忙,给老人送来无尽的温暖。

  2007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可是公公却不幸患了脑梗瘫倒在床上,公寓已经没有办法照顾这种病情的老人了,于是建议明桂华将老人送到专门的地方养老。老人躺在病床上,哭着说“小明子啊,把我送走吧,我不能再给你添麻烦了啊。”她含着泪水看着老人,内心却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我不能放弃老人,如果我都不管了,那他该怎么办。”尽管亲人和朋友们都极力反对,但明桂华还是在新华二厂社区买了房子,把老人接回了家。刚开始老人根本不能行走,她便为老人买了轮椅,每天用轮椅推着老人到外面晒太阳,一点一点的搀扶老人学习走路。开始社区里的人并不熟悉他们,都以为他们是一对父女,后来社区的领导问候关心老人,和老人聊天才了解了详情。

  有时老人也会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他说要到外边去,明桂华无论在做什么,必须马上推他出门;他说想吃肉了,明桂华不管手头多拮据,必须马上买肉回来。老人偶尔也会发脾气甚至又喊又闹,但她从来不发脾气总是耐心的哄着,安抚着,一次次地使老人转怒为喜。别人问明桂华有没有因为老人“不领情”而感到委屈,她总是笑着说“没有”,因为早已熟悉老人的脾气,不会与之计较。再说,照顾老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只要老人过得开心就行了。在她和老人之间,有一些外人看不懂的“手语”,这是她用心揣摩之后自创的。老人做拿笔写字状,明桂华就知道她想孙女了;老人做推车状就是要出门晒太阳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有时候连她的女儿都无法弄懂,但是老人只要做了,她就能很快的理解老人的意图。家里条件不好,做了好吃的东西,她从来舍不得自己吃一口,都留给老人吃。

  过度的操劳使明桂华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但是在她脸上从来看不到委屈、埋怨的表情,她脸上始终带着淳朴、乐观的笑容。她总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儿媳所应该做的,很平常……”远近邻舍知道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善良的好媳妇时,不由得或惭愧,或敬佩。很多人都效仿她,在家孝养父母、公婆,使许许多多矛盾重重的家庭回归祥和与欢乐。一个真正行孝的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家,还感动着许许多多的家。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