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一个好人魏德安
2014-01-21 14:14:29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49岁的魏德安,家住阿城新利街建设村,是个腿部残疾的普通农民。2011年10月27日,当魏德安驾驶着残疾人代步车行驶在村公路上时,一辆轿车迎面撞来......他被卡在车里一个多小时,双肺挫伤、肝挫伤、外伤性脑梗塞、呼吸衰竭,双股骨、右手、肋骨等多处骨折,被直接送到ICU重症监护室,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他生命垂危。谁也没想到,意识清醒后的他示意妻子拿来纸笔,吃力地写道:“请将病情如实告知,如无治疗价值,本人愿意把遗体、眼角膜毫无保留献给医学研究———魏德安绝笔。”听到父亲要捐献遗体,魏德安的儿子一时接受不了,表示坚决不同意。他就劝儿子,他写道:“我好不了了,对社会没什么贡献了,这是我最后能做的了……”

  一、救命恩人魏德安。听到魏德安车祸受重伤,同村的宋德金当时可急坏了。“魏德安可是我媳妇的救命恩人呀”,宋德金激动地说,3年前的一个冬夜,他媳妇鼻子突然流血不止,血流了半盆。过了凌晨,宋德金沉不住气了,准备送媳妇去医院,可他怎么也打不到车。宋德金回忆说:“就在我快绝望时,突然想到魏德安家有车,可平时没多大往来,这大半夜的找人出车,他能答应吗?”没想到,熟睡中的魏德安一听这事,急忙一瘸一拐地赶了过来。魏德安不仅将两人送到医院,还在医院帮着宋德金忙前忙后。等到从医院出来把宋德金夫妇送回家时,天已经亮了。宋德金拿出50元钱塞给魏德安,可是魏德安说什么都没要,“我能帮上的我肯定会尽力帮,怎么能要钱呢。有啥事吱声,别外道了!”宋德金至今还记得当时魏德安说的话。

  二、义务维修员魏德安。“爸爸很节省,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魏德安的儿子魏来回忆说。今年25岁的他,自打记事起,就没怎么见爸爸买过新衣服。魏德安虽然看似吝啬,但对别人却极大方。魏来说,父亲平常走街串巷的上门修表、电视等电器,碰到认识的人来修就不要钱了。即使是陌生人,如果是不换零件的小毛病,他也会免费给修。村民谁家电器、四轮车坏了,他都主动去帮忙。也许在别人眼里并不起眼的5元、10元维修费,就够魏德安一家吃一天的饭,但对于这些钱,魏德安却并不计较,因为这些在魏德安心里都属于“帮忙”的圈子。

  三、“公车司机”魏德安。同乡老刘在《新晚报》上看到了魏德安的事,当时连忙赶来看老朋友。老刘说,认识魏德安已经几十年了,他没少帮衬自己。老刘说,好几次,老刘的车子半夜没汽油了、轮胎扎了开不了,老刘都打电话给魏德安,不出半个小时,魏德安肯定会出现在老刘面前。提起魏德安,他所在的阿城区新利街建设村的村支书雷庆柱也很感慨。雷庆柱说,建设村有3800多口子人,有八成人都坐过魏德安的车,这都是因为他的热心肠。村里有人求他帮忙出趟车时,他从来头也不摇一下,而且从来都不要钱。村里人说,魏德安家的车都成“公用的”了。

  四、一个好人魏德安。魏德安3岁时和小伙伴玩耍时股骨头意外脱臼,由于当时没钱治病便落下了腿部残疾,走路很费劲。他的妻子王艳丽说:“丈夫这辈子很苦,但他从未抱怨过”。他很好强,又十分好学,高考时差一分就考上了,后来通过考试本来可以成为教师,但因为腿疾而未被录取。无法下地干活的他又自学了修理电视机、表、半导体等小电器。由于王艳丽有软骨病,行动也不方便,全家人就靠8亩地和魏德安偶尔帮人修小电器维持生计,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四百元。虽然家里很穷,但魏德安从来没向村里要过一分钱,每年村里给贫困户发钱时,他都主动把名额让给别人。经常挂在他嘴上的就是“别人有难了,没钱也要捧个人场,能帮多少帮多少。”他经常“教育”家里人,人生即使再不如意,也不能怨天尤人,人活着要活得有志气,不能让人瞧不起!省眼库工作人员岳朝英说,魏德安是今年第566位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今年,我省共有40多人捐献了眼角膜,近百名失明者因此重获光明。像很多捐献志愿者一样,阿城农民魏德安无私的捐赠行为令人非常钦佩,希望魏德安能挺过这一关。好人一生平安。在家人、朋友及社会的关爱下,魏德安终于熬过了这一关!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话语那样的朴实,他的行动那样的诚信,他的品格和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是你,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尽其所能帮助能够帮助的人;是你,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向你致敬,一个好人魏德安!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