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21日讯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提到,要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全面、全方位保护,提高生态功能,促进林区生态持续好转。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要全面停止主伐。
在我省举足轻重的林区现状如何?如何实行生态保护?停止主伐后如何发展经济?成为代表委员间的热点话题。
涸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名存实亡
“近年来,大小兴安岭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沙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对此有过深入了解的省人大代表郭春景忧心地说。
郭春景介绍,数据表明,目前我省可采资源难以为继,森林质量大幅下降。我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可采成过熟林资源由开发初期的4.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0.21亿立方米,已经到了无木可采的地步。森林龄组结构严重失衡,我省国有林区幼中龄林占85%,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50%以上。部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标,“天保工程实施几年来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涸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会名存实亡。”
生态建设绝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
身为林业局局长,省人大代表邵维杰认为,当前必须全面停止木材采伐,实现林区生产任务从“采卖”到“种养”的转变。同时,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申报、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垦荒、垦湿行为,有效遏制林地逆转。
邵维杰提出,林区要不断加强对珍贵树种和林蛙、五味子、刺五加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我们林业局在全市率先提出保护冷水鱼的建议,很快被伊春市政府采纳,并颁布了市长令在全市禁捕野生冷水鱼。生态建设决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只有采取切实的举措才能有效维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护林区总体上的生态平衡。”
邵维杰介绍,2010年起,林业局开展了森林认证工作,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严管资源,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如今全局森林覆盖率比2008年提高3.2%,森林总蓄积比2008年增长167万立方米,实现了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生态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以规划为契机全力打造生态主导型经济
省政协委员白成君认为,以经济转型促进生态保护是上策。我省林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和大量吸纳就业的产业,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具体来讲,一要实施“管”“育”结合的森林经营机制,全面提高林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和职工收入“双增长”。二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重点推进北药、食用菌、野生浆果、森林养殖、苗木五大产业发展,引领林区职工创业致富。三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原则,科学合理发展绿色矿业;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口岸建设,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针对生态旅游业,省政协委员鲍海军谈到,大兴安岭完全可以以此带动固定资产的投资,如:酒店、道路等。在旅游景点的经营上,地方政府可以将项目经营权出让,拉动投资;以旅游收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业以及旅游纪念品的销售等等,继而带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大兴安岭位处我国极寒之地,自然气候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地旅游业的客流量,景点往往一年中有几个月不能开放,对此鲍海军还建议,“可以按节气划分旅游板块,打造气候凉爽的‘夏季游’、白雪皑皑的‘冬季游’。可利用特色民族村、寨等室内旅游及增设北方特色冰雪游项目,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避暑养生、冬季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控制与生态相冲突的产业发展
省人大代表杜仲说,在生态重建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以往是先破坏后建设,或者边建设边破坏,这需要杜绝。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一定要依法限制或者禁止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区内矿山企业采选技术准入条件,强化土地复垦和环境整治义务。已经进行开采和深加工的企业,要积极应用新工艺和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水平,实行清洁生产。今后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必须依托现有接替产业集聚区建设。同时,严格限制在林区发展对生态和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无后备资源的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逐步减少矿山的数量。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