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老工业基地改造 “新十年”勾勒新蓝图
2014-01-22 11:29:1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狄婕 车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22日讯 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年间,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经济社会焕发生机。2013年,《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出台,让龙江大地如沐春风,热潮涌动。在调整改造的“新十年”中,再造产业竞争优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龙江儿女再次吹响经济腾飞号角。今年的省“两会”上,这一话题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重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面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综合竞争力。”省人大代表刘成功说,技术创新对于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尤为重要,装备制造业必须要加快技术改造,现在有些技术还是六七十年代的,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只有实现技术升级才能让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再次具备市场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郝奎霖认为,佳木斯是国家较早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农机装备业基础非常好。但随着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机产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来的一些机械设备,而是应该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去设计。比如育秧机械,不仅是在种植和收割环节,更要在育秧、选种环节上下功夫,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更绿色更环保,在最后环节“精深加工”上强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本身就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

  省政协委员景侠说,绿色食品、北药、物流、云计算、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只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老工业基地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的目标、路径、重点才能更好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此次老工业基地改造转型,是让各地通过调整改造,进行城市功能再造,使老工业城市不仅是工业型城市,还能向旅游、文化、生态、休闲等多角度发展。

  省政协委员杨春青认为,提升老工业城市资源、环境、市政承载能力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老工业城市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老工业城市的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多,所以电力、给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加大力度。如果市政资金缺乏,可以引入知名企业,加快市场化步伐,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同时,也要借此机遇,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服务于城镇化需要,建设宜居、舒适、便利、实用的新工业城市,而不是片面追求城市的经济发展。

  省人大代表张维国表示,老工业城市可以走产城融合、新老城融合之路。老城旁开辟新区,老企业搬迁到新区中的工业园区内。统筹规划新城区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区域,强化生产生活配套能力建设,形成方便生产、适宜生活、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同时,要注意推动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相促进的格局,并对全省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景侠委员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升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人文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构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升级的环境基础。要提高对老工业基地提升主体功能区的金融、政务、商流、信息流、物流的配套支撑,使得中小城镇推行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大中城市的主体功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

  采访中,“深化改革”成了代表委员们提及最多的词汇。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路在于深化改革,新的蓝图已经勾勒。

  刘成功代表说,深化改革就是要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一些龙江老国企“国有味”太浓,思想不够解放。现在就是要通过改革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改变“一国”独大带来的机制不活、成效不快的现状,体制上可以多元投资、多元持股。

  省人大代表刘殿春表示,在深化改革中,要实现科学管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决定着企业技术的实现。在管理中要抓住人才,靠人才实现管理升级,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省政协委员黄蓉认为,身在老工业城市的国企、央企可以引入地方资本,地方政府如缺资金,可采取政策倾斜、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地方政府进入到董事会参与管理。“‘众人拾柴火焰高’,双方的积极性也都会调动起来。”黄蓉说。

  省政协委员夏福祥认为,发展非公经济关键在政府的支持,孕育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投融资都存在瓶颈,大多数企业游离于体制之外,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利于发展的良性信息,失去投资商机。应该建立网络信息公开机制,让这些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商业契机。在融资方面,除了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诚信信用档案外,建议商业银行给予企业融资支持,同时政府要加大贴息贷款力度,鼓励企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