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讯 怎样让项目变企业,企业变产业,产业成集群?2013年初,走过20年风雨的高新区创新工作组织模式——成立了石化、汽车、新材料和生物、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6个产业发展局及3个综合局。围绕“三主三高”产业体系,举全区之力,从产业研究、招商引资到综合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三位一体”的全天候跟踪服务,使组织体系运转更加高效。

“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不是简单地行使行政干预、行政命令。无论是对龙头项目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小微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以市场化、商业化思维来提供优质服务,这样的组织和服务创新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企业需要,才能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注入鲜活的动力。”高新区总经济师董圣慧说。
专业化服务一企一策
由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局,做专业服务。六个产业局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都针对各自产业的不同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并确定了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服务方向。
随着经济形势发展,为确保高新区“三主三高”产业格局的形成,为了更好地保障“产城一体化”的推进,高新区行政组织体系的创新和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2013年初,高新区对原有14个内设局进行了整合重组,撤并了一些局,新设6个专业化的产业局,整合重组了3个综合局。
一年来,组织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虽不能立竿见影,但社会效益却有目共睹,驻区企业对此反响很好。
企业办事能找到门找到人了,责任划分清晰,再也没有因职能重叠和交叉导致的推诿现象出现了。
“心无旁骛,责无旁贷。产业局能更系统、更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高新区组织人事劳动局局长李凤舞欣慰地说。
由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局,做专业服务。各产业局人员构成相对更合理,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都针对各自产业的不同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可谓一企一策,并很快确定了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服务方向。
例如石化产业局的服务方向,就是为地方石化产业找原料。2013年,石化产业局取得了很大突破,抓住国家即将放开石化领域,允许民资进入的契机,与大庆国有石化大企业达成合作,通过科学地分析石化产业链,成立了宏伟石化公司和兴化石化公司(皆为国营),以此突破了我市石化产业的原料瓶颈。将来,再进行产业细分,吸引民营资本介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必然能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
而汽车产业局,除了帮助沃尔沃办资质,推进项目建设,还快速反应解决了300多个大小难题,为沃尔沃的尽快投产保驾护航。此外,该局人手一本《汽车产业链研究》,以便随时随地学习和研究汽车产业,确保服务不出现“跑偏”。
该局还对沃尔沃的车型和目标市场进行深入调研,随时为沃尔沃提供信息服务,以确保沃尔沃投产后能顺利放量。
“没有适合的车型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会放量,也就吸引不来零部件配套企业,我们的汽车产业就发展不起来。”董圣慧说,汽车产业局这种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是服务的升级,对于我市汽车产业链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各局服务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对于项目建设,尤其是主导产业的龙头项目推进,却保持了一致——都像保姆一样,全天候地为项目建设方提供服务。
“保姆式”服务推进项目建设
高新区的保姆式服务感动了企业,也激发了企业的建设热情。绿地大庆项目的老总满怀豪情地说:“我要在大庆干到退休!”
一年四季,在沃尔沃、绿地等项目现场,总能够看到高新区干部员工忙碌的身影,他们把企业项目当成了自己的事,和企业的员工处成了“一家人”。
每周七天,他们至少有四天“蹲守”在项目一线。从施工图前期对接开始,到手续办理,到项目施工过程中协调给排水、电力、天然气等,再到后期竣工和验收,每一步他们都提前对接,全程介入,代办帮办、沟通协调,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甚至某些企业部门主管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当与老总在某项工作中出现沟通难题,他们都会找高新区的人员帮着“吹吹风”。因为高新区的工作人员立场中立,看问题也更客观,提出的建议老总听得进去。
企业人都觉得高新区的人够意思,帮他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干起活来特有劲头。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倾情服务甚至感动了企业老总,绿地大庆项目的老总满怀豪情地说:“我要在大庆干到退休!”
企业想到的,他们一定做到;企业想不到的,他们替企业想;企业忽略的问题,他们帮企业发现并及时解决。
在绿地·大学科技园项目前期,现代服务业发展局的罗超发现,该项目市政配套的图纸设计有问题,少设计了20道供暖和排水管涵,于是马上联系设计院,及时做出修正,避免了二次施工导致的时间、人力和资金的浪费。
“项目推进工作全年无淡季,目前是项目建设、工期规划、招商三项工作齐头并进。”罗超告诉记者,他们与绿地成立了招商小组,也是个产业政策研究小组,边建设边招商。
金融地产有别于一般性质的房产项目,金融企业更喜欢看到现房,最多能在交房前半年确定进驻意向。但市场不等人,所以招商小组必须对目标客户进行前期培养,打提前量。
“一个项目,不能光把壳建出来,怎么把瓤填进去才是最终目的。怎么能让内容更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怎样更好地对产业形成带动力,这是小组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罗超说,他们就得为企业,为产业,事无巨细,悉究本末。
一企一策引导战略升级
服务企业,就是要给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送智慧,引导企业战略升级,帮助企业策划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和战略蓝图,就是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2012年,高新区斥资1000万,帮助100家企业做商业模式创新的策划和产业链研究,给企业老板送去智慧。经过后续开发,有些企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大丰模式”,就在这次送智慧的服务中应运而生。与大庆的许多企业一样,大庆大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油田起家。而与许多企业不一样的是,大丰依托油田但不依附于油田,创出了一个国内叫响、世界瞩目的“大丰模式”。
两年来,高新区跟大丰一起做产业链规划,做园区规划,把园区所有工业用地调整成商业用地,增加建筑面积,然后做成一个u-school(泛大学)式的产业园区。现在国外有这种模式,国内基本没有。
将来,所有三次采油的环节,从技术服务到关键领域的设备制造,到现场的技术和施工支持,到后期运营服务,园区全可以提供。这个园区是一种全价值链体系,而大丰则占据着这个价值链的高端。
大丰的关键资源能力,就是自己有人才,能做三次采油技术服务,但大丰能够确定从设备制造商向技术服务商转型的发展战略,高新区的送智服务功不可没。
2013年,由市工信委组织,高新区请来了《创富志》的董事长张信东,除了开展讲座和论坛,还把一些重点企业集中起来,搞了两次商业模式创新闭门会,十一月份在大庆,十二月份转到深圳。两次会议犹如醍醐灌顶,让很多企业老板茅塞顿开,在思维和意识上有了很大提升。
日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检验检测仪器,是国内实验室仪器设备制造的“龙头”。两次闭门会,给日上董事长段景峰触动很大。该公司研发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本来与国内其他企业创意“撞车”,但段景峰现在有了新的思路,他把机器人和食品检验仪器“捆绑”起来,只要买炒菜机器人,就可得到食品检验仪器。这种商业模式的实际效果虽未得到验证,但不失为一种创新。
同样受闭门会的影响,北岛食品有限公司现在开始开饺子馆,搞连锁经营,不断复制,壮大自己。
高新区的服务升级,正体现了弱化政策倾斜,提升服务层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大庆企业家“开天眼”,让他们看到更高的层面,在他们的带动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激发出创新潜力,冲破“天花板”。
此外,高新区还将探索组建产业研究院,组建系统的产业联盟,集中科研力量,面向国内外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助推企业战略升级。
当然,高新区从未厚此薄彼,对于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高新区视若掌珠,对于那些小微企业,高新区也是呵护备至。
“媒婆式”服务帮小微企业“嫁接”大项目
随着一个个大项目的建成投产,高新区开始研究小微企业怎么围绕大项目发展,怎样才能与大项目实现对接,尽量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高新区是国家级创新园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靠创新驱动。但高新区3000多家小企业,没有人研究怎么跟大项目嫁接,也没有人认识到大项目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例,外包园中多是小微企业,他们从事的外包服务,多是价值链低端服务,人家不愿意做的交给他们来做。大庆的云计算产业,对服务外包业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但很少有企业认识到这一点。
在装备制造产业,有些企业,几年前产值就已达到三四千万,如今还是这个水平。按说产品很有潜力,为何增长缓慢?主因就是他们做的不是市场,而是人脉。尽管高新区为企业不断提供送智服务,但很多经营者的认识仍提高不上去。
“大庆的企业老板,亟需充电,甚至是‘改造’,否则那些小富即安的企业,始终冲不破天花板。”董圣慧告诉记者,高新区不久还将送8位老板去北大、清华、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名校读EMBA。在那里,企业老板不但学习课程,还能开拓眼界,转变思维,收获更多关键资源。
自家的“黄毛丫头”要想嫁给外来的“高富帅”,不好好捯饬捯饬怎么能行?下一步,高新区将对高新区企业进行分类,看哪些企业具备转型条件,看哪些企业具备升级潜力,帮助其转型升级,以便与龙头企业实现对接。
将来,高新区还可能推出项目课题制。企业要做什么课题,高新区就把相关资金交给企业,由企业付给研究机构,这样能把研究机构带动起来。
此外,高新区还将推进人才试验区试点建设,成立人力资源公司,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然后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作用,组织开展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联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一批企业紧缺人才。同时,在月亮湾、云水湾中增加人才公寓数量,筹建国际教育双语学校,营造适宜人才创业生活的环境。
有了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小微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就具备了更充分的条件。
另外,高新区还将选出500家小微企业,研究其依托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让其具有成长为“高富帅”的潜力。
大项目和小微企业的成功“嫁接”,是产业链生产的标志,也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开端。而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新区服务的创新。
以新体制、新机制释放发展活力和创富源泉,高新区在努力做着,也会一直这样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