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30日讯2013年度“黑龙江省十大优秀新闻报道活动”评选结果近日揭晓。黑龙江日报《奋力开创龙江加快发展新局面》,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抗洪抢险情系灾区》和《爱心公益活动——幸福来敲门》,黑龙江电视台《项目建设进行时》和《抗击洪水众志成城》,东北网、大兴安岭日报《纪念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生活报“首届黑龙江省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评选活动”,新晚报《首届太阳岛音乐节》,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一个城市的历史抉择》,大庆晚报《阻击外埠淘汰车打赢空气保卫战》等十个报道活动榜上有名。
“黑龙江省十大优秀新闻报道活动”是省委宣传部于2008年设立的,综合评价新闻媒体开展报道活动的创意策划、组织实施及宣传成效的重要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已经连续开展了六届。此次当选的十个报道活动,既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能够见微知著、发人深省,报道策划实施周密,采访报道深入细致,新闻语言鲜活生动,社会影响广泛,宣传效果突出,充分彰显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我省新闻战线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最新成效。
(一)黑龙江日报《奋力开创龙江加快发展新局面》系列评论简介
2013年新调整的省委领导班子对全省广大干部提出,要把心思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龙江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新局面。黑龙江日报敏锐把握省委强化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的战略部署,立刻组织精干力量,统筹策划重要选题,从5月15日到6月2日,在一版显著位置连续推出《奋力开创龙江加快发展新局面》、《全面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让发展的优势潜能充分释放》、《真抓实干才有“硬道理”》等11篇评论,并配发了系列典型报道,评论全面阐释省委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客观分析黑龙江省情实际,深入解析省委工作大局,深刻剖析我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号召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心思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该系列评论旗帜鲜明,思想深邃,言之有据,导向正确,振奋人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说服力,引发主流舆论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社会反响。
(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抗洪抢险情系灾区》系列报道简介
2013年8月,面对历史罕见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大洪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抗洪报道工作,在全台各重点新闻节目中开设专栏,及时播报最新汛情信息,关注各地最新抗洪形势。在一个月时间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派出主力记者团队,与抗灾军民并肩战斗、同吃同住,在前线亲身体悟、用心采访,报道了堵漏防溃、忘我奋战的干部战士,不计花费、起早贪黑坚持给抗洪一线送包子的大嫂,每天涉水庄严升起国旗的“东极哨所”官兵,带领群众积极自救的老党员等等。一个个感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记者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并以连线、通讯、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呈现,积极营造舆论、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接到广大听众纷纷表示要进行援助、奉献爱心的大量来电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顺势启动了“灾情面前有大爱,忘我奉献龙江人”为主题的爱心捐助活动,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募集了近300万元的爱心物资,先后分两批送往同江、逊克、抚远等抗洪形势最为严峻和受灾最重的地区,彰显了龙江大爱,深化了报道主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爱心公益活动——幸福来敲门》系列报道简介
装修住房对于困难家庭来讲是非常大的负担,也是他们热切盼望实现的美好梦想。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从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家装梦这样实实在在的事情入手,积极践行爱心、服务的办台理念。从2013年9月开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省市文明办、民政局、社区等,广泛征集困难家庭信息,并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给予特别关注,专门派出主力采编人员分赴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等地深入采访,通过重点新闻节目《早餐前后》、服务类节目《学徒》和《我爱我家》的密集宣传,逐一报道这些贫困家庭敬老爱老、助人为乐、自强自立的感人事迹,吸引了大量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关注支持。在“幸福来敲门”公益活动开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主持人和家装设计师详细了解报道对象的装修需求,帮助设计装修方案、联系家装公司、购买装修材料,一路走访、一路报道,将爱心企业捐赠的感人场面,受赠家庭的感恩之情,通过电波及时传递给广大听众,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弘扬了大美大爱的龙江精神。
(四)黑龙江电视台《项目建设进行时》系列报道简介
2013年是我省产业项目建设攻坚之年,省委要求必须集中精力大上产业项目,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项目促发展上来,切实增强经济整体实力,以项目建设实效促进民生改善。黑龙江电视台准确把握省委精神实质,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3月20日开始,在《全省新闻联播》推出了大型经济报道专栏《项目建设进行时》,前后发稿300余篇,总时长六百多分钟。该系列报道以全省十大重点产业为脉络,择取六百个重点产业大项目中的闪光点,记者采访足迹遍布全省各地,重点报道拓展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重要园区报道走出了国境,全景式反映我省大项目建设成就,深刻解析大上产业项目、上好产业项目的成因和经验,充分展现建设者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龙江精神。系列报道选题精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气势恢宏,大力弘扬抓发展的主旋律,传播谋振兴的正能量,为引导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促进全省产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黑龙江电视台《抗击洪水众志成城》系列报道简介
2013年夏天,我省遭受了洪灾的侵扰,黑龙江电视台迅速反应,从8月12日开始,派出8路40余名记者奔赴抗洪一线,沿着黑龙江、嫩江铺开报道阵地,与灾区群众共同奋战在齐齐哈尔、肇源、黑河、逊克、嘉荫、同江、抚远等地险工要段,全面展开抗击洪水系列报道。一个多月的时间,各档新闻节目全天不间断报道,共组织现场直播126场,播发《洪水百年不遇救灾生命第一》、《致那些最可爱的人》等新闻报道50多篇,从汛情信息发布到灾情动态报道,从官兵昼夜奋战保卫家园到群众安置转移无一伤亡,从灾后重建家园到灾民温暖过冬逐一为观众展现,生动记录了严峻汛情灾情牵动人心,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鼓舞人心,军民众志成城抗洪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全程近三个月的抗洪救灾报道,黑龙江电视台表现出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在非常时刻为凝聚全省干部群众坚强意志,取得抗洪抢险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六)东北网、大兴安岭日报《纪念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系列报道简介
鄂伦春族是我国五少民族之一,也是我省十个世居民族之一。60年前,鄂伦春族迁离山林中居住的“撮罗子”,告别了“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鄂伦春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面反映鄂族群众的生活新貌,2013年8月起,东北网、大兴安岭日报派出记者深入鄂族聚居区采访报道,从经济、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切入,以民生视角关注民族团结,以文字图片反映发展变迁,展现了鄂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表现了鄂族群众勤劳致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并对继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兴安岭日报的专题报道持续一个半月以上,东北网整合文字、视频、图片等传播手段,陆续刊发《兴安岭上幸福的鄂伦春——鄂伦春民族乡经济发展纪实》、《“斜人柱”传承人孟淑卿:把鄂伦春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等系列报道20余篇,刊发图片83幅,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累计转载达280余次,访问量超过100万次。
(七)生活报“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评选活动”系列报道简介
让绿色食品走出去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大课题。由生活报与省政府五大部门联合主办的“黑龙江省首届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评选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从2013年2月28日开始,该报连续在重要版面刊发系列报道,详尽阐释评选活动相关信息,吸引我省绿色食品企业积极参与。其中采写的《上海企业看上龙江绿色食品资源》、《借全国巡展敲开省外市场大门》、《龙江绿色食品将直供上海》等报道将评选活动推向高潮,引发受众高度关注,百万消费者踊跃投票,100种龙江绿色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该系列报道活动历时3个多月,生活报积极为企业搭台、提供有力支持,助推评、展、销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企业、营销渠道和消费者三方环环相扣,形成持续发力的营销链条,打破了我省绿色食品品牌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集团军作战”的模式,在2013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上海)展销会期间,参评企业总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有效提升了我省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彰显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八)新晚报《首届太阳岛音乐节》系列报道简介
哈尔滨是一座“充满灵性、乐声流淌”的城市,这里从不缺少音乐元素,如何将音乐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硬件,《新晚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6月21日至23日,该报与太阳岛风景区联手,举办了首届太阳岛音乐节,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在全程参与深度策划过程中,该报整合景区、音乐学校、媒体等各项资源,仅用20天时间,挑选乐队、布置场地、引入与音乐节相关的美食、创意市集等项目进驻。从活动酝酿到落幕,共刊发稿件36篇,报道语言生动传神,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报道音乐节主体活动的同时,报道触角还向旅游、餐饮、人文等领域延伸,积极探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拓宽了报道视野和报道层次。该系列报道凸显了哈尔滨的人文气息和音乐传承,表达了龙江人热情奔放、大气时尚的精神气质,进一步塑造了冰城音乐之都的良好形象,是该报“在活动中办报”理念的成功实践。
(九)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一个城市的历史抉择》系列报道简介
2013年10月,国家有关部委通过公开评审,确定齐齐哈尔市为全国十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给这座老工业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把握时机,经过周密策划组织,从10月16日开始,在《齐齐哈尔新闻》节目中推出节能减排系列报道——《一个城市的历史抉择》。该系列报道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命题入手,反映节能减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即包含政策背景、筹备申报情况,又与城市工业、农业、城建、生态、文化等综合协调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多元化报道有力展示齐齐哈尔在相关领域所取得成就,连续播发了《节能减排促双赢》、《绿色建筑引领生态宜居生活》、《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增长》、《美丽鹤城开启绿色征程》等9篇报道,做到了多角度、多层面切入,内容清晰全面,形式丰富多彩。在节目制作中,该台记者深入企业乡村,走访数百个新闻一线现场,采集了丰富的素材,后期制作也力求精良,确保了该报道的播出品质。该系列报道播出后,引发齐齐哈尔市各界的广泛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十)大庆晚报《阻击外埠淘汰车打赢空气保卫战》系列报道简介
近年来,雾霾等空气质量问题让许多城市饱受其害。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我省禁止尾气排放“国Ⅳ”标准以下的外埠机动车辆转入。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庆市出现几千辆挂有外地牌照的废旧车辆,严重危胁大庆空气质量。大庆晚报记者经过对这些车辆进行调查暗访,从11月15日至12月2日,该报连续刊发《淘汰车借道侵入大庆》、《记者暗访淘汰车》等多篇报道,逐层深入,深刻揭露淘汰车违规违法问题及严重危害,引发市民广泛关注,打响了一场“空气质量保卫战”。为推动问题彻底解决,该报还与环保、工商、交警等多个执法部门协同配合,在管理控制和社会舆论方面双管齐下,迅速斩断了流入渠道,并迫使大量之前流入的淘汰车退出大庆。该系列报道关注环保,呵护民生,依法依规摆事实、讲道理,效果明显、权威有力,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职能,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新闻报道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