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4-02-25 11:25:33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王鹏飞 包志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5日讯“两三年了,一锄没动,地都没去过,手里拿着这两三万儿白花花的票子,心里美极了,感觉上还真有点儿过意不去。”刚从大连打工回来的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代表张国强笑容满面地说。

  45岁的社员代表宋彬把29亩地交给合作社后,自己在外打工挣回了3万多元,其妻子在合作社基地务工工资近7000元,加上分红,年收入七万余元。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像前几年那样,在家守着这29亩地,就是种“金子”也收入不了这么多。

  2013年,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订单式种植,坚持标准化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大机械作用,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在大灾之年喜获丰收。达到亩均分红922元,2436户社员分得红利近3800万元。

  据仁发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介绍,过去两年,他们合作社实行“设土地保底、再二次分红”,使入社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心里很“托底”,但他自己心里很“没底”。因为“土地保底”不符合《合作社法》,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后经社员代表大会表决:取消土地保底金,将入社的土地面积视为交易量(额),实行风险共担、盈余共摊。经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合作社2013年实现总盈余5300余万元。为确保社员增收,他们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分配机制,调整盈余和公积金分配,把总盈余的74%按入社土地面积分配、26%按入社资金分配。公积金由原来的50%,调整为现在的以土地分红提25%、资金分红提40%。通过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仅调动了周边农民入社的积极性,还真正营造了全体社员心齐、气盛、劲儿足的良好合作社发展氛围。

  在李凤玉看来,合作社要想真正获得发展,除了要不断完善分配机制和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范发展外,还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要用市场理念进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向市场要效益、向转型要效益。为此,2014年,他们计划投资240万元拟建存栏600头肉牛养殖场,实现过腹增值;规划建设1.2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网棚6000平方米扩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真正实现发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向市场要效益,向转型要效益,使合作社真正获得大发展。

  几年来,克山县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农村能人领办、龙头企业创办、村集体或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探索出了以河南仁发、北联新兴、昆丰大豆为代表的能人领办型、集体领办型和企业领办型三种合作社发展模式,把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的单户家庭组织起来,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同时也使多种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水利化、标准化、科技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持续动力。

  如今,克山县通过合作社发展,已经把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品牌,赢得了市场。通过市场拉动、合作社基地联动、项目驱动,克山县全面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已经成了实现克山县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