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文明祭扫成为主流 天堂信箱“祭思卡”传递浓浓的爱
2014-04-07 19:36: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7日讯 (记者 张锐) 记者7日从哈尔滨市殡葬管理部门了解到,3月22日至4月7日,哈尔滨市共接待祭扫市民1332410人次、车辆246615台次。祭扫集中接待期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连续几周来,主动错时错峰祭扫的市民越来越多,鲜花、音乐、祭思卡等文明祭扫方式成为主流,市民祭扫更趋于理性。

买一束鲜花,祭扫亲人。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文明祭扫成主流

  点首歌曲、摆放鲜花、书写祭文、擦拭墓碑……清明小长假三天,记者走访多家殡仪馆和公墓,发现大多数市民用鲜花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取代了焚烧纸钱的旧习,各大墓园里安静肃穆、秩序井然。通往墓园的道路也较为通畅,没有出现大的拥堵。“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应对清明节的祭扫高峰,但是今年清明节当天祭扫的群众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皇山公墓工作人员介绍。

祭扫群众通过天堂信箱送去对亲人的思念。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市民写下对亲人的思念。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在“天堂信箱”墙上,粘贴的张张祭思卡写满了浓浓的爱寄往天堂,不少市民排队在桌前深情填写对逝去亲人的感怀和思念;在鲜花祭祀墙上也挂满了红白黄相间的花篮、花束,不少市民将写好寄语的鲜花放在墙上,用以纪念逝去的亲人;音乐点歌台前,《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成了点播热门,在歌声中思念亲人也成了市民的主要选择。据统计,清明祭扫期间,哈平、向阳山、天河园3处殡仪服务场所和中央大街等处设置的天堂信箱收到的“祭思卡”5万余张。在哈平路殡仪馆,有近万名市民点歌祭奠亲人。另外,哈市5处主要殡仪服务场所销售鲜花超过2万枝。


 

  移动媒体与传统祭祀结合

  在向阳山革命公墓寄存楼前的小广场上,有一幅印有二维码的“微怀念”宣传海报,前来扫墓的市民用手机只需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便可快速“微祭扫”。

  据了解,今年清明节前,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开通了微信祭扫平台——“微怀念”。这个祭扫平台包括微怀念和微社区功能。使用者通过微怀念,输入自己的姓名和被祭祀人姓名,选择一句纪念的话或输入个性化寄语,点击“寄出”,就可以生成一个含有祭扫人和被祭祀人姓名的页面,分享到朋友圈,让家人、朋友共同纪念逝去的人。

  哈尔滨市殡葬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上线“微怀念”平台,是为了给市民提供了一个方便、环保的祭扫方式,引导市民向文明祭扫方向转变。据统计,清明节期间约有近万名微友采用“微怀念”方式祭奠亲人,微社区里也有近3000人互动留言。

  清明还应是一场家族聚会

  在金山公墓扫墓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山东人,后来去了上海工作,这次清明节是专程从上海回来扫墓的。“我们家族里面兄弟姐妹很多,这次清明节他们也从不同的地方聚到了这里。”

  记者随徐先生来到了墓园高处的一片墓碑处,远远地,记者就发现十来个人围在一座墓碑前。80左右的老者坐在一旁休息,6岁左右的孩童在一旁跑来跑去,家族中女性在墓前忙活着,准备着贡品和香料……庞大的家族按照长幼顺序给先人上香,全部人上香完毕大约用了20分钟。“因为大家都分散在天南地北,所以每年我们家族聚会只有两次,一次是中秋节,一次就是清明节。父亲快80岁了,今天也跟我们一起来扫墓。我知道爸爸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徐先生介绍说。

  冰城成为犹太夫妇的“根”

  5日上午,记者在皇山公墓的犹太墓区见到了连续6年来此代替美国朋友保罗•艾格伦和妻子埃斯特扫墓的郭秋萍。

郭秋萍替犹太夫妇扫墓。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郭秋萍说,犹太老夫妇保罗和埃斯特现在住在美国芝加哥,都已快90岁高龄了。1922年9月6日,保罗出生在哈尔滨,父亲在哈尔滨火车站前开了一间杂货铺,母亲操持家务。妻子埃斯特是在18个月大的时候随家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来哈定居的。1928年,保罗的父亲在哈病故后,葬在犹太墓地。

  从事犹太历史研究的郭秋萍教授和保罗夫妇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郭秋萍说,这对犹太老夫妇虽然去了美国生活,但一直牵挂着哈尔滨,他们对哈尔滨的感情一点也没有变。他们总是说,自己是生长在哈尔滨,是哈尔滨人。2008年以后,郭教授每到清明节都会来到犹太墓地,代替不能回来祭祖的犹太夫妇祭奠长眠在此的保罗的父亲和祖父母。祭奠后,她还要把拍下的照片传给保罗夫妇,聊表安慰和思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