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朋友圈成"生意圈" "熟人"买卖掉陷阱 海外代购难维权
2014-04-17 10:20:3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米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4月17日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卖货,我的朋友圈就有四个,隔一阵就有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兜售,到了刷屏的地步不得不屏蔽。”尹女士无奈地说。记者在公安机关了解到,目前在微信圈里买到假货去派出所报案的人也越来越多。

  “熟人”买卖掉陷阱

  “全少”平时喜欢关注一些名牌产品,微信朋友圈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代购信息。3月22日,“全少”从朋友圈里看到一名叫刘德的男子正以6800元的价格出售浪琴腕表。“全少”和刘德认识,但并不是很熟。在微信上刘德再三保证,表绝对是真品,他有朋友在香港,可以代购,原价16800港币,发票、正品检测书及签购单齐全。原本就因低价而心动,再加上相识,“全少”就没再怀疑,与刘德相约地点,付钱拿到了手表。过了冲动的劲儿,“全少”心里犯起了嘀咕,真有这么好的事?他带着这只表以及发票来到哈市浪琴专柜验证真伪,却被告知这块手表是仿制品,根本不是真表。气愤的“全少”立即与刘德交涉,希望他退钱,但刘德拒绝为他退货,并且态度蛮横。3月28日,无奈的“全少”向“平安呼兰”微信报警平台求助。

  海外代购难维权

  周女士通过同学加了一个美国代购的朋友,关注了好久,10日她发出一系列运动服图片,周女士觉得挺漂亮。经询问,卖方称都是蓝色系,可以一起搭配,周女士就拍了一套。半个月后商品邮寄到了。周女士发现衣服和裤子存在很大的色差,与卖方交涉后卖家同意退货但是邮费得周女士出。周女士找到邮政快递,称重后邮递员告诉周女士运费460元。运动服才540元,无奈之下周女士只有哑巴吃黄连地留下了运动服。

  “好多卖名牌鞋包的账号图片看着都挺好,可是东西一到了手就发现质量差了很多。”曾经通过微信好友买过东西的小谭告诉记者,她开始以为这都是朋友自己体验过才推荐的,后来才知道很多是代转、互相转,“和网上卖的水货、仿货没什么区别。”

  法律监管有漏洞

  据省公安厅民警介绍,大部分代购没有营业执照,很难确定责任主体,因此很难监管。另外,网上购物可以通过类似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平台保证安全性,但很大一部分微信销售都使用汇款等私人渠道完成,风险较大。目前在微信开店门槛很低,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即可,好友添加也不是实名制,微信逐渐沦为假货销售的“天堂”。一些不良商家在微信上伪装可信身份做营销,等顾客付款金额一到手就拉黑买主,并经常改名字猎取新顾客。业内人士揭露,微信用户无法考证营销信息的真实性,只是凭对朋友的信任而选择相信这些营销信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对象是经营主体,但在微信上卖东西的大多只是个人,这些销售商品的个人不在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

责任编辑:李澄

【专题】微信朋友圈变“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