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七台河
搜 索
七台河扶贫工程扶上一把出"泥潭"甩掉贫困奔小康
2014-05-27 09:43:5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俊 文天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27日讯 再冷的天,也会有阳光温暖照耀的时候;再困难的家庭,也会有摘掉贫穷帽子踏上富路的一天。

  在春夏秋冬的交替轮回中,在日复一日的忙碌奔波中,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有许多家庭脱了贫致了富,穷窝里终于飞出了欢乐的歌。

  这由穷到富的巨变,由悲到喜的转换,得益于该市开展的“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为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难题搭建了有效平台。

   2001年至2014年,“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因思路的创新而花开几许:“双扶工程”、党员干部“1+1”认穷亲活动、“帮户”活动等,这些实际有效的扶贫解困载体在四轮的帮扶工作中各显其能,使得被帮扶对象100%脱贫、30%致富。

  桃山煤矿困难职工陈晓利是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即“双扶工程”的受益者。陈晓利因为给孩子治病欠外债万余元而失去生活信心,“双扶工程”帮他贷款1万元发展养猪业,2005年获利1.7万元,一下子搬掉了压在心头的巨石,他说:“是‘双扶工程’救了我,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像陈晓利一样得到扶持的“双扶”对象有1500多户,全市发放贴息贷款2000多万元,提供贴息资金近200万元,有1万多名下岗和贫困职工实现再就业,七台河市因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行动先进单位。

  看似简单的数字,却蕴含许多变化。第三轮“一帮一”并没有重复前两轮的“脚步”,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讲述着帮扶的“故事”。为确保帮扶不流于形式,七台河市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把“一帮一”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建立每季度定期联系制度、帮扶成果评价制度、不定期抽查和向“一把手”通报制度、帮扶成果定期展示制度。有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工资为帮扶对象担保贷款上项目,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家房照拿出来作抵押,为困难职工筹措资金,还有的党员干部为帮扶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盖房子,建鸡舍、猪舍,帮助就业、就医,无偿资助大学生。全市11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3200人,100%完成了对接,发放贷款76万元,脱贫率达到100%。

  新建煤矿的刘兴是第三轮城市“一帮一”扶持起来的致富典型。刘兴因供两个弟弟上学且母亲患病负债,得到全矿为他募捐的1万元后,他做起生豆芽生意。起初只是小打小闹,后来他琢磨出无公害和无添加剂的生豆芽方法。如今,豆芽成功进入各超市,他盖了新厂房,固定资产近百万元。

  三轮“一帮一”帮扶工作,全市共有上万名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上穷亲戚,“两节”期间送温暖3000多万元,为困难职工解难题6000多件。

  帮扶在继续,脱贫在继续,幸福在扩展。2010年,第四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花开两朵,即全市党员干部“1+1”认穷亲活动和“帮户”活动。不能让一个家庭和一个人掉队,帮扶的主体范围扩大了:帮扶对象除了包括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外,还把城镇困难居民、低保边缘户、意外致困户、困难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其中。不仅如此,还扩大了帮扶领导的范围,由原来的处级领导帮扶扩大为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一名党员干部帮扶一户困难户,责任到人,没有盲区,实现帮扶全覆盖。

  李秀芝是市总工会主席的帮扶对象,一直从事养猪业,但苦于没有资金而原地踏步。2011年市总工会为她办理了2万元小额无息贷款,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逢年过节,市总工会领导就给李秀芝“送礼”,还要带去与养猪有关的专业书籍,资金、技术两扶持。如今,李秀芝家的养猪业发展良好,年纯收入6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穷在深山有人问,明月今年照我家。在党员干部“1+1”认穷亲活动和“帮户”活动中,共有6650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帮扶6650名困难群众,截至目前,共投入救助资金1400多万元,解决实际困难6800多件。

责任编辑:李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