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镜界  >  镜界列表
搜 索
关注即将消失的行业——张国全:留住“书写”的记忆(组图)
2014-05-27 09:58:3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皓然 王忠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张国全整理钢笔柜台。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东北网5月24日讯(张皓然 记者 王忠岩) “随着碳素笔的流行,计算机、录音笔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钢笔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来修钢笔的人越来越少了。”接受采访时,张国全告诉记者。

  5月中旬的一天,在曼哈顿商厦7楼电梯右侧,一间20平方米的文教商店里,购物的人很少。柜台大部分都摆放着碳素笔、计算器等较为流行的文具。在靠近过道的一节柜台上,整齐摆放着几盒钢笔。其中一盒是一次性可更换墨囊的卡通型钢笔,旁边是两盒比较讲究的精致钢笔。

  老板张国全43岁,在哈尔滨两个大商场都有文教用品批发店,同时他还是一个修钢笔的行家。但随着钢笔的使用率降低,钢笔销售量锐减。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单独拿出一节柜台,展销他所钟爱的钢笔。

  张国全介绍,2000年,他店面有20平方米,钢笔柜台占了13平方米。当时,每天能销售100多支钢笔。2011年,店面只留了2平方米的位置摆放一些精品钢笔,现在只有一节柜台来展销钢笔了,大部分的柜台都让给了碳素笔。如今只有孩子学写硬笔字的时候用钢笔,钢笔的利用率越来越少了,销售已基本停止了。

  20多年前,张国全就开始做文教用品批发零售生意。张国全说,在销售钢笔的时候,经常有一些人来店里找修钢笔的师傅,这些钢笔有“永生”牌的、“英雄”牌的,也有“派克”牌的。当时,他不会修钢笔,看到这些人拿着损坏的钢笔遗憾地离开了,他心里有点堵得慌。

  1995年,张国全结识了修钢笔的罗师傅。那时候,罗师傅已经84岁了,在地段街一个小屋子里修钢笔,虽然周边学校的师生都到这里修钢笔,但他的收入并不多。张国全以真诚打动了罗师傅,开始学修钢笔。与此同时,张国全每次去开钢笔订货会,都会到生产车间与技术工人了解钢笔知识。

  2012年3月,80多岁的樊景茂拿着一支钢笔来找张国全。这支美国产“犀飞利”钢笔是樊老1953年在广州买的,尽管钢笔杆都断了,老人仍希望能把它修好,留住‘书写’的记忆。因为这款钢笔已停产多年,张国全清洗钢笔的笔囊、笔舌后发现根本没有合适的配件。经过多日寻找,张国全终于在外地找到了和这款钢笔类似的其它品牌钢笔,订购了一支全新的钢笔并拆解开,最终为樊景茂的钢笔换上了新笔杆。

  记者采访期间,老朋友樊景茂正在店里与张国全聊天。樊景茂说:“笔尖是钢笔的灵魂,我会一直保存这支改装的新‘犀飞利’钢笔。”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书写在越来越简单的同时,钢笔的使用越来越少了。我不会丢下修钢笔这个手艺,直到再也没有人来修为止,因为书写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张国全说。


 

伴随樊景茂近六十年的“犀飞利”钢笔。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樊景茂收藏的钢笔。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很多来修钢笔的人都成了张国全的朋友。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虽然销况不好,但张国全还是用一节柜台展示钢笔。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维修钢笔的工具。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修好后的钢笔书写流畅。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以前的钢笔柜台已被碳素笔占据。


 

张国全查看钢笔下水线是否通畅。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检查清洗完的笔尖。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使用毛刷清洗笔舌。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为顾客介绍产品。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用刀片将笔尖下水线清理干净。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用螺丝钉将折在笔腔里的半个笔舌取出。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用毛刷清洗笔尖。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张国全用指甲刀将笔尖从笔腔中抽出。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