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生命不可变长却可变宽——记黑龙江边境线上女军粮官原秀梅
2014-06-11 10:20:10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双鸭山6月11日讯(记者 侯巍)在乌苏里江畔,黑龙江边境城市饶河县,有一位女军粮官,在保障边境上二十几个粮点军需粮供给的基础上,用爱心15年如一日关爱士兵,她是保卫祖国边疆战士们的好妈妈,她是军嫂们的主心骨,她就是原秀梅,一个不是战士胜似战士的“兵”,部队首长称她是“不穿军装的后勤兵”。

原秀梅送粮难上坡,战士帮忙。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原秀梅今年55岁,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就对军人有着深厚感情,1999年成立军粮供应站时成为饶河县军粮供应站“三粮店”站长,这一干就是15年。兵营新兵一批批的来,老兵一批批的走,只有原秀梅仍旧奔走在这条边防线上。6月4日,记者来到饶河县军粮供应站“三粮店”采访了这位战士们口中亲切的“原姨”。

  小小军粮店情系大国防

  在军粮供应站“三粮店”内记者看到,一座不起眼的平房,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子两旁种满了各种蔬菜。军粮供应的牌子醒目的挂在房中间,别看这是一个小平房,与其它居民的房子没什么差异,但却凝聚着原秀梅的爱。原秀梅刚来到这里时被这里的情景吓呆了,只立了一块牌子的“三粮店”荒草成片,垃圾成堆。从荒草甸到现在军粮供应站“三粮店”都是她与职工花费无数心血从荒草里、垃圾堆里一点一点整理出来的,屋子每一扇窗、每一块地板都述说着这个屋子的历史。15年了,很多粮店都几经变更盖上了楼房,只有这里还是这个模样。“你们现在来反阴挺凉快的,冬天还是有点寒冷。”原秀梅说,这里就是自己的家,白天是这里的站长,晚上就住在这个屋子里,她也是这里的“打更的”。

原秀梅为部队送粮。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从1990年到现在,每年有数万吨粮食从三粮店运往边防网点。饶河军供站地处祖国北部边疆,送粮最远要到百公里外的珍宝岛、七里沁岛地区。少的一个月二三袋粮,多的一个网点要五、六吨粮。这里条件十分艰苦,有一次原秀梅到部队去送粮,回来时刚好下完大雪,路上山高、坡陡、人烟稀少,一不小心原秀梅连人带车掉进沟里,“那时候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原秀梅带着司机一点一点从雪里抠车,冬天一干活,衣服里面出汗,外面却冷的很,就这样,把车弄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铁揪、铁镐是车里最常备的工具。尽管条件艰苦,但多年来,“三粮店”从没因为条件艰苦而耽误了部队伙食。

  “小粮店关系大国防”,原秀梅说,只有战士们吃得好自己才高兴。为了保证军需粮品质,她几乎跑遍了饶河县附近所有的大米加工厂,终于让她找到全部用乌苏里江水灌溉的绿色有机大米。“你看,现在粮食品种可丰富了,你看这点米可是粘米磨出来的,纯绿色,才2元钱一斤,还有豆油都是特供的非转基因大豆油。”在粮店里原秀梅指着米槽里的杂粮对记者说,现在天热,战士们用绿豆汤解暑,就多备了一些绿豆。


 

  军嫂的主心骨战士的贴心人

  原秀梅很忙,除了亲自送粮外,她的小店也成了战士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没事就到这里来转转,和原姨说说知心话。隔一段时间不去部队,原秀梅心里就像少点啥,总想帮他们做点事。有时候,一些士兵休息也常来到“三粮店”找原秀梅聊聊天,老兵转业了,眼含热泪向原姨告别,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天南海北的兵哪里都有,但大家都说会记住原姨,吃过她亲手包的饺子。

原秀梅在“三粮店”。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原秀梅已经成为了兵营中不可缺少的人。战士们有啥事都找原秀梅,比如买菜苗、饲养的动物,婚检、生孩子。来自吉林松原的战士孙继文28岁了,他说原姨这人特别好,就像我们母亲一样,谁有啥事忙不过来都去找她,特别是战士们结婚,“我结婚时婚检就是她带着去的,她带战士去婚检已经成这里的一项惯例。”

  原秀梅更是军嫂们的主心骨,边境线上有很多士兵在驻守,而很多士兵的家就在饶河县里,战士们有时候脱不开身,大家有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帮忙。为了让战士们放心,原秀梅经常来到军嫂中间,有原秀梅在大家就安心不少。陪同军嫂婚检、孕检,带部队子女看病,为官兵操办婚事等等,没有哪一样原秀梅没有帮过,原秀梅的电话因此也成了士兵们的热线。

  2008年春,唐勇峰的妻子突然感觉体内已怀6个月的胎儿不动了,唐勇峰在80多公里的军营,一时赶不回来。情急之下,唐勇峰的妻子来到“三粮店”求助,原秀梅放下手头工作立即陪他妻子来到县医院,经医院检查发现是死胎,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大人也有生命危险。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孕妇不知所措,她紧紧抓住原秀梅的手哭个不停。原秀梅安慰说:“不要怕,有我在,马上签字手术吧。”手术全过程,原秀梅一直守护在她身边。术后,当医护人员得知她们关系时,都被深深感动,医院领导当即决定免去全部手术费用。

  2010年春节,已经转业的原某边防团助理唐勇峰从湖南老家给原秀梅打来电话:“原阿姨,我妻子生了个大胖儿子,真的感谢您!”原秀梅说,直到他们有了儿子,自己才放下心来,现在想想也后怕,自己当时顾不了那么多了。

  拥军情怀就是包在饺子里的爱

  原秀梅特别忙,尤其是端午节前后。当看到某部队的大棚里苗最近长跑了秧后,原秀梅更着急了,6月3日3点多钟就来到了大棚内,将多余的叶子打掉。“看到了不能不管”,原秀梅说,这几日很忙,为了让部队官兵能吃上粽子,自己还特意在院里支起一个50印的大锅。原秀梅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运粮官,还是一个拥军模范。

原秀梅在闷热的大棚内教战士种植蔬菜。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粽子、饺子、元宵……每一圈忙下来将近1周,累得直不起腰来,但她从未落下过哪个节日,一坚持就是15年。

  部队能吃上这些东西还得从她上任之初说起,原秀梅走访边防哨所,发现部队官兵年夜饭的饺子七扭八歪的,有一半是开口的,下了锅就成片汤了。

   原秀梅当即召集单位人员组成“大妈慰问团”,赶着崎岖山路,为辖区每个边防连队包新年饺子。

原秀梅手上鼓起鸡蛋黄大小的筋包。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如今,在原秀梅的带动下,“大妈慰问团”不断发展,从当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几十人,从最初只有单位内部人到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原秀梅说,现在群众路线搞得太好了,县里支持,很多党员干部都积极来到一线做好事,战士们也不再像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隔三差五她们就去给包一次。

  原秀梅说,与战士们接触是自己最开心的事情,“也有人说过我傻,也有人说过我好强,当我走近他们的时候,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没有事也要找点事干,你会觉得他们特别亲切。”

  2011年腊月二十五,原秀梅等59人坐着一台大车来到军营为战士们包饺子,当4万多个饺子整齐摆放在操练场上的时候,就像列阵的士兵,场面十分壮观。“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战士们列队给我们敬军礼,这可是最高礼节了,我们都感动得流了泪。”

  原秀梅说,一个人按30个饺子算,40个人要吃饺子需要大半袋白面。擀皮是个累活,要是不会整的第二天手掌就会肿起来,不会动。自己手上的“筋包”就是累出来的,后来怎么也回不去了。

  每年往返5000多公里路程,每年都义务为官兵包十万多个饺子、粽子,每年都亲自倒运粮食四五遍,原秀梅在拥军路上一坚持就是15年。

  原秀梅说,生命不可以变长,却可以变宽。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宋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