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跨越六十年的友谊]“天下第一场”绽放友谊之花(上)
2014-06-26 18:31:57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正式升级为中国-俄罗斯博览会。首届中俄博览会将于6月30日—7月4日在哈尔滨举行。

  如歌岁月一甲子,老工业基地扬帆再起航。“一五”时期,苏联帮助我国援建的156项工程中,有22项落户黑龙江省。在首届中俄博览会上,过半数俄罗斯百强企业参与,中俄大型企业对接合作亦将成为一大亮点。东北网采访受援企业,记录下中俄合作的友谊与传承,从即日起推出“跨越六十年的友谊”系列报道。

  东北网6月26日讯 题:“跨越六十年的友谊”系列报道之二:“天下第一场”绽放友谊之花(上)

  记者 侯巍

  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苏联政府提出帮助我国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黑龙江省三道岗建设大型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伟大友谊,命名为友谊农场。从此,“天下第一场”拉开了开荒创业的序幕。

友谊农场空中地面联合作业。

友谊农场移式喷灌设备。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友谊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农场,并且走出了一条具有北大荒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之路。

  6月18日,记者走进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感受中苏农业合作的源远流长。

  “天下第一场”的诞生

  在友谊农场场部,由苏联建设的六座红砖白瓦的老房子仍然在使用着,当年这里是场部中心。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已83岁的第一代垦荒人刘焕高,刘老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友谊农场首任场长王操犁工作照。资料片

  1950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时,斯大林提出意向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并提供大面积垦荒生产经验。新中国成立五周年时,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来我国参加国庆观礼,将一封具体落实斯大林意见的信交给我国政府。当年10月12日,毛泽东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了这项援助。“友谊农场”亦成为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首个农业项目。

  经过勘察,场址设在黑龙江省三道岗地区(现友谊农场第七管理区)。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任命时任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的王操犁为首任场长。周恩来总理当时给这个新型农场提出的任务是:“友谊农场要出经验、出人才、出粮食,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造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当时由苏联政府赠给用于2万公顷面积谷物农场建设所需的机器设备,共计2279台(件),并派遣苏联专家来农场担任顾问。友谊农场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套引进前苏联农业机械的农场。”忆起当年情景,刘焕高老人清晰记得每一个细节。

苏联专家研究农场附近的河流情况。资料片

  在一片生荒地上,由大专院校学生、国外专家、副团级干部组成的1425人的开荒队伍轰轰烈烈干了起来。

  “生产队长都住在帐篷里,由于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大家40天都没脱过衣服。”忆起当年往事,刘焕高眼含热泪。当时没路也没有田,都是大家从荒草里拔出来的。南方过来的人不习惯吃粗粮,可还是克服了困难。当年狼,狐狸等野兽非常多,大家用长征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来鼓励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困难是暂时的,未来是美好的!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开荒团和苏联专家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刘老说,困难时期,干部王征林家女孩多,把粮票送给男孩多的人家。

  六十年过去了,23岁的刘焕高如今已是满头发白的老人了。

  友谊农场绽放友谊之花

  刘焕高告诉记者,当年苏联专家的到来让第一代垦荒人开了眼界。为了充分利用农场的每一块土地,从土壤、水利、气候、植物等方面,苏联专家都进行了详细精确的勘测调查。

苏联专家顾问团在选定场部位置。

  在土地测量中,苏联专家边干边手把手的教我国的工作人员,一遍不会再来一遍,三番五次,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年轻的技术员,甚至普通农民,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增长了知识。土地整理工程师比斯明诺夫领导的一个测量小组,原来只有一个3年工龄的技术员和一名不太熟练的测量工人,其余都是当地社员,但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数日之后,他们就能协调配合工作了。

  苏联专家认为,只教给中国同志实际工作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帮助提高关于土地整理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

  在苏联专家的提议下,荒原上成立了第一个土地整理训练班,有100多名中国垦荒人参加了学习。马斯洛夫、瓦辛柯、齐列佐夫等专家都在晚上去讲课,大家把训练班叫做“友谊夜校”。农场顾问尼科连科经常深入到农具场去检查和指导机械安装,看到地上有乱丢的草袋,就建议场长把这些草袋子收拢起来,放在指定的地方。

  苏联专家满腔热情的帮助,使新中国第一代土地整理专业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为此后“北大荒”大量的荒原开发提供了骨干技术力量。

  刘焕高告诉记者,当时全国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还达不到1%,而新建的友谊农场全套机械化装备,全程机械化生产,1500人耕种30万亩土地,这对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友谊农场引领农业机械化之路

  在苏联赠送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1960年,友谊农场装备上36台首批国产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1970年,友谊农场又装备14台新生产的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使农场的农业机械由单一引进机型向国产化转变。到1966年,友谊农场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由1960年的40%提高到83%,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同时,也引导着黑龙江垦区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苏联专家为农场工人讲解农机工作原理。资料片

  在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劳模郝焕文车组成功地摸索出了机车“四不、四要、五认真”、“八项措施”、“五项制度”等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拖拉机的“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农具“六不、三灵活、一完好”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管理措施,在黑龙江全垦区推广应用。

  正是这些先进的农业机械应用,培养、造就了新中国第一批女收割机手刘瑛。她驾驶C—6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以班次收割小麦240亩的成绩,创造了轰动全国的纪录。她所在的车组被团中央授予“保尔•柯察金突击队”光荣称号,她本人则被誉为北大荒的“云雀姑娘”。

  围绕苏联援建友谊农场,刘焕高等老垦荒人认识到:友谊农场的贡献在于,她打开了北大荒农场群由早年“劳动密集型”开始转向“知识密集型”的通道,吸取了国外先进农业的经验,结合国情和垦情,探索了具有北大荒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之路,从而赢得了“中国农业鞍钢”和“天下第一场”的美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