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跨越六十年的友谊]中国一重: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2014-06-29 07:30:3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9日讯 题: “跨越六十年的友谊”系列报道之四 中国一重: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记者 陈显春

  素有“工厂之母”之称的“中国一重”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股份公司的简称,坐落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系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作为苏联援建项目,中国一重历经六十年风雨兼程,已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重大技术装备供应商。

  友谊之花盛开在不毛之地

  6月18日,记者走进中国一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色的俄式厂房,不禁令人想起六十年前那火热的建设场面。

一重的苏式厂房。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据中国一重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李明介绍,1954年,当时的富拉尔基还是荒芜的不毛之地。援建中国的苏联专家选择在此进行地质勘测,指导建厂及提供设备、安装调试,并培养中方技术人员。

  一重展览馆内一幅幅老照片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友谊——苏联专家与中方技术人员并肩走在车间,共同研究生产细节;中方技术人员陪同苏联专家在厂区考察;中苏专家团坐一起唱歌、跳舞,场面欢快,其乐融融……

中苏专家在一重车间。资料片

  历经“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两次更名后,2008年12月发起设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股份公司”,2010年2月成功实现整体上市。目前,企业拥有在岗职工11679人,资产总额达291亿元。

中苏专家在一起。资料片

  中国一重董事长吴生富曾说,无论怎么更名,“制造”两个字在名字和内涵没有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分工做“制造”这块工作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想跟欧美等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竞争,中国一重需给用户提供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一重的生命和灵魂---自主创新

  虽然一重重型装备制造分厂厂房仍然使用的是苏式厂房,但机械设备早已更新为现代化设备,大型地车车床和大型镗床,在电脑的控制下正在运转工作。

一重厂区老照片。资料片

  技术人员正在组装为国内某钢铁厂生产的六辊轧机和重型液压剪。据工会主席李文学介绍,这套设备是国际最先进的轧钢设备,从设计到制造,全部由一重自主完成。

  铸锻钢车间是新建成的厂房,为与厂区主体格调保持一致,新厂房墙体也被涂装成了暗红色。据主管生产的程鑫介绍,该车间主要生产电站设备,他指着正在锻造的AP1400电机转子说,该转子300多吨重,是比较大的电站设备,目前在国内只有一重能生产。

  令程鑫引以为豪的是,锻造大型转子的主要设备15000吨锻造水压机系一重2008年自主研制。研制成功前,国际上只有两台该级别水压机,一台在俄罗斯,一台在罗马尼亚。

工人从大型转子旁走过。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新时期,中国一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再次与俄罗斯合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0年8月17日,中国一重制造的七台锻焊结构热壁加氢反应器终交,成功装备辽阳石化公司,该设备是中石油与俄罗斯企业合作的俄输油管道建设的核心装置。

  目前,中国一重共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00余项,开发研制新产品300多项,获授权专利200余项,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在中国一重的战略发展纲要上,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时期,中国一重将继续响应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进能源装备国产化的战略部署,抓住国家重启核电建设的契机,全力提供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三代核电装备,并大力发展煤转化装备、海上风电、海洋工程等能源装备关键及成套技术,成为世界一流的重大装备供应商。

  在中俄博览会召开前夕,利好消息再次传来——5月21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发表声明说,中国打算与俄罗斯原子能集团总公司就建造飘浮核电站项目进行合作。这对中国一重来说,又迎来了一次中俄合作的机会。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凌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