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拆弹英雄"于尚清逝世 拆弹前电话嘱咐妻儿:"好好活着"
2014-11-08 06:55:58 来源:新晚报  作者:代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于尚清用负伤后的手敬礼。资料片

  新晚报11月8日讯 11年前,齐齐哈尔一饭店发现11枚自制定时炸弹,民警于尚清毫不畏惧,成功拆除10枚炸弹后,不幸被最后一枚炸弹炸伤,百余玻璃碎片从此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多年来,碎片让于尚清疼痛不断,只能靠止疼药减轻痛苦,几次晕厥。今年8月,于尚清转至北京306医院接受治疗,无奈,英雄最终没能战胜病魔,7日晚,于尚清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中央电视台及北京当地媒体的报道,又让人们回忆起英雄当年的壮举。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于尚清的儿子于嘉,他向记者讲述了英雄的故事。

  迎难而上

  之前未拆过弹

  危急时主动请缨

  于嘉说,父亲曾在部队当过工兵,但没有拆过炸弹。后来听说,当时领导并没要求他去拆弹,是父亲主动要求面对危险的。

  “父亲给我母亲打来电话说,无论他发生什么情况,让妈妈都要领着我好好活着,说完就挂断了电话。”于嘉说,父亲知道他要面对多大的风险,也有心理准备。后来父亲也给他打了电话,说马上就要拆炸弹,父子二人在电话中都哭了。最后,父亲稳了稳情绪,让儿子放心,说他一定不会有事儿。

  连续拆了10枚炸弹都很顺利,没料到,在拆除最后一枚炸弹时还是发生了爆炸。于尚清当时全身被炸伤100多处。

  在这之后,齐齐哈尔公安局组建防暴支队,于尚清调入特警队成了防爆专家。2005年,于尚清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铮铮硬汉

  疼得整夜失眠

  靠药物挺了11年

  于嘉说,11年来,体内的玻璃碎片搅得父亲每天都疼痛难忍,有时整夜无法入睡,只能靠吃止痛片来缓解。止疼片的药效6个小时,在他身上也就两个小时。父亲的同事在他的办公桌找到了许多止痛片,这些年父亲就这么忍过来的。

  去年5月,于尚清出现呕血、便血症状,经齐齐哈尔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其因常年服药导致胃部、肠道黏膜糜烂,建议到北京治疗。今年8月13日,经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安排,由专人陪同,将于尚清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北京306医院进行救治。

  于嘉说,刚到北京时,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可没想到,情况又急转直下。10月27日,医生下了病危通知。“那几天,我妈死死地盯监测器看,盼能出现奇迹、父亲能挺过这一关。我知道,她怕父亲就这么走了……”于嘉哽噎地说。

  魂归故里

  亲属婉拒捐款

  英雄遗体返家乡

  6日晚22时30分左右,在北京306医院治疗84天后,于尚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昨天,央视《新闻30分钟》节目对英雄离世予以了报道,甚为英雄离去惋惜。

  按照于尚青家属的要求,英雄遗体将送回家乡。昨天下午,于嘉和母亲带着英雄的灵柩返回齐齐哈尔。于嘉说,这些天除了父亲的同事帮忙照料,在北京,还很多热心市民也打来电话,想为英雄和家属提供帮助。

  于嘉说,非常感谢父亲生前的同事和所有帮助过父亲的人,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打电话希望捐款,都被他和母亲婉言拒绝了。

  下周三,家人将送别于尚清。


  事件回放

  2003年9月1日,11枚爆炸装置惊现齐齐哈尔萨拉伯尔酒店,于尚清连续拆除了10枚炸弹。在拆除最后一枚炸弹时发生爆炸。于尚清全身被炸伤100多处,右手掌被炸裂,食指被炸飞,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经治疗,于尚清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百余玻璃碎片残留在体内无法取出。

  事迹改编成

  电影获大奖

  于尚清的事迹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名叫《千钧一发》。

  2008年,作为一部取材于真实题材的电影,《千钧一发》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金爵奖。

  对于拿奖,作为非职业演员,男主角马国伟表示,这是原型于尚清的功劳:“要不是这样的英雄事迹,靠我这个不会演戏的人,怎么可能拿到影帝。在拍戏的时候,于尚清还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炸弹要如何来拆,爆炸的真实效果应该是怎么样,如果没有他,最后的影片也不会那么真实感人。”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