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大学教授一家爱读书 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博士和硕士
2015-05-04 09:23: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薛宏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杨玉洁和老伴、小儿子一起谈书

  东北网5月4日讯 两千多本藏书量,其中多半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逻辑学书籍。另外那些,除了诗词赏鉴,就是少量的名著、人物传记、历史、经济学书籍。这样的“藏书家庭”根本算不上“典型”,但当66岁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玉洁将她祖辈、父辈、自己和老伴以及两个儿子一家四代的读书故事娓娓道来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书香之家”。因为他们“藏”的不只是书籍,还有那一代代传下来的阅读习惯。

  为什么很多人不爱读书?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玉洁看来,一是现在社会、家庭的阅读氛围不浓,缺乏好的阅读带动环境;二是没有把阅读变成“悦读”。

  杨玉洁一家曾是哈尔滨“学习型家庭”获得者。在这个家里,“悦读”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66岁的她,在和老伴共同生活的40年里,与书为伴,共同分享着书籍带给他们的“说不完的话题”。他们俩,一个深受祖父、父亲影响,从小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亲眼见证父亲“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历程,决不让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两个爱书的人,不仅让自己“悦读”,还潜移默化,从小培养两个儿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他们说,要让这样的习惯一代代传下去。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书香之家”,听他们讲述一家四代的读书故事。

  三代人的床头灯

  书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它让我的世界因更丰富、更充实、更圆满而感到快乐。——杨玉洁

  走进杨玉洁的家,有两样东西最吸引人:一个是大书架,上面里外两层摆满了书,有两千多本;另一个是家里的台灯,可以用“超多”来形容,书房、卧室甚至客厅沙发旁的小桌上,只要是适合阅读的地方,都能找到一两盏,尤其是床头,为了各自看书方便,都是“成对”放着的。

  杨玉洁说,她喜欢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书籍;而68岁的老伴赵仁忠更喜欢诗词、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籍。另外,因为他年轻时在外贸公司工作,家里还有一些经济类的藏书。

  虽然现在杨玉洁和老伴都退休了,但都被返聘回了单位。杨玉洁说,这些都挤占了她很多时间,所以,只有晚上睡前那段时间,才是她最幸福的“阅读时光”。这样的生活,让她和老伴觉得丰富而充实。

  在杨玉洁家,除了厨房卫生间,屋屋都有台灯(床头灯)。一盏小小的台灯,不仅伴随了她和老伴40年夫妻生活,而且承载了杨玉洁很多童年的记忆。

  “我喜欢读书,就是受父辈的影响。我的爷爷曾是个俄语翻译,喜欢看书。小时候我去他家,总是看到他在书桌前翻书,他那又窄又高的书架,给我记忆特别深。而我的父亲,则是靠在床头看书,就像我和老伴现在这样,也在床头点了一盏读书灯。直到现在,每每在床头读书的时候,我还会偶尔想起那‘灯影下的父亲’”。杨玉洁说,童年时,父亲经常给她买书,“每到六一或者我生日,父亲就会送给我书作为礼物,要知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孩子多、工资低的时代,这可是一笔‘奢侈’的开销。”正是父亲的引导,让杨玉洁爱上了阅读,甚至“为书狂”。“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别人都是买生活用品,我却跑到书店买了一大堆书准备带走。还有什么手抄版的《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红楼梦》,在那个时期,我都偷偷读过。”

  后来,杨玉洁结婚,有了两个儿子。儿子们长大了、工作了、独立生活了,也延续了祖辈父辈的阅读习惯,在家里的床头上、书桌上放上一盏盏台灯,甚至父母家那个偶尔回去暂住的小房间,也有那灯的身影……


 

  背后的老式衣柜是她童年的藏书阁。

  马桶上的“悦读”记忆

  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它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幸福,伴随着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赵仁忠(丈夫)

  都说爱读书的人,家里的卫生间肯定会放着一摞书,或者摆着小书架,杨玉洁家的卫生间里也不例外,他和老伴在这里放上了一些阅读内容短的书籍,专供那个“特殊时间段”阅读。

  “别看我父亲是个火车司机,他也爱看书。他年轻的时候通过考试拿到了蒸汽机车驾驶证,就是通过学习、读书实现的。这让我从小就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杨玉洁的老伴赵仁忠说,正是因为懂得书的力量和魅力,所以自从两个儿子出生后,他和爱人就非常注重对两个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现在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大学老师、在读博士,一个硕士毕业,在北京的央企工作。而他们的阅读启蒙,则是从上便盆开始的。

  “孩子们很小时,我家住的是筒子楼。他们上厕所不方便,我们就在走廊里放一个便盆,让孩子们坐在上面大便。那时,我和爱人会在他们的便盆前放一个小板凳,小板凳上放上《娃娃画报》,他们不识字,就让他们看图,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后来,随着他们上学、识字量的增加,小板凳上的画册换成了小人书、科普读物、中外名著……两个孩子总是读得津津有味。”赵仁忠说,这个习惯对两个儿子的人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理科自动化专业,考研究生的时候却转成了社会学专业,这源于他对文字的喜爱,但能“顺利转型”和读书打下的好底子也密不可分。

  赵仁忠的话得到了大儿子赵岩的证实。他说,自己现在也是上厕所时必读书。那个时候,如果不捧本书,总觉得手里少了点儿东西,不自在。另外,这种童年培养,让他爱读书、想读书,认为读书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事情。

  四口人的以书会“友”

  一本好书,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示灯,能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可以让我们耳聪、目明、心静。——赵岩(大儿子)

  在杨玉洁的大儿子赵岩看来,这些年,书对他们家的生活影响很大,它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他父母的生活里多了很多“说不完的话题”,也让他和弟弟之间即使相隔异地,也永远有可聊可回忆的内容。

  “我和弟弟曾经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我们的‘悦读启蒙书’,当年为了把各种‘为什么’和班级里的小同学们‘炫耀’,我和弟弟常常躲在被窝里,开着手电,读到深夜。还有《哈尔罗杰历险记》,一套14本,记得当年为了买全这套书,我和弟弟一根冰棍分着吃,就为能省下一点儿零用钱买书。那书当年很畅销,我们甚至跑遍了自家附近的小书店……”赵岩说,现在他和弟弟即使异地生活,也经常通电话,谈的内容除了工作生活,互相推荐好书也是重要一部分。

  赵岩说,在父亲读诗写诗的影响下,母亲杨玉洁也经常会作上一首小诗,让父亲改一改,交流一下。有时她还会把诗拿出去读一读,有时是朋友之间的以文会友,有时是给学生上课时的调节气氛,这些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读书还让他们一家四口之间多了很多话题。虽然赵岩和母亲爱读哲学、父亲爱文学、弟弟爱读名著传记,但正是因此,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常常有不同的视角。“读书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让我们在家庭争论中取长补短、相互激发灵感。”赵岩说,记得他和弟弟还和父母一起生活时,一家四口的讨论声常常充满了整个房间,“那是幸福的味道”。

  现在,只要有一点儿空闲时间,赵岩都会读书。因为体会到了“悦读”的魅力,他不但向身边的很多学生、朋友推荐好的书目,还加入了学校院系组织的读书会,和大家一起讨论读书心得。他说,书给人智慧、给人力量,因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书里看到别人、找到自己,看故事解读社会。只有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生如此,老师如此,每个人亦如此……

  【小档案】

  杨玉洁: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喜欢阅读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励志人物故事类书籍。

  赵仁忠(丈夫):曾在外贸系统工作,最爱诗词赏析类书籍,爱写诗。

  赵岩(大儿子):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在读博士,喜欢社科类书籍,尤其是中西文化类作品、反映中国转型时期的作品。

  小儿子:阅读书目广泛,涉猎历史名著、人物传记、职场小说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彭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