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一位保护性耕作技术专家关于黑土地的鼓与呼
2015-05-13 09:14: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13日讯 今年春天,他一如既往地去兰西勘查保护性耕作的进展,去勃利、方正等地为农民进行保护性耕作培训,这样马不停蹄的工作节奏,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是个半年后就要退休的人。

  任晓东说:“我可以退休,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不能停,必须把它当事业去做,要用几代人传承。因为做好这件事就是保护我们的黑土地,就是保护好我们中国人的饭碗!”

任晓东( 左二) 在宣传保护性耕作。

  5月5日,哈尔滨风沙滚滚。这个春天最严重的一场沙尘暴扑面而来,令人痛惜那满城清新绽放的丁香。打开微信,不出所料,他又在朋友圈中大声疾呼:“要问黄沙的来处,全因秸秆没盖住;生产方式不改变,蓝天绿水难重现。现在推广保护性耕作刻不容缓!”

  在会议上、在媒体上、在各种场合,面对领导、同行、朋友、农民群众,这样的疾呼他已经坚持了10多年。他是任晓东,我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但他更喜欢保护性耕作技术专家这个称谓。

  黑土地变“馋”了

  “我们的土地正从油黑变成褐色、黄色,正在变瘦、变硬,实在令人痛惜。”

  任晓东一生与农机结缘,从学习到工作,他已经和农机打了45年的交道。因为常年下乡,多年躬身于土地,这位“老农机”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农村环境变化之大: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环境是山花烂漫、绿树环绕,一派田园风光。到了90年代,这样的美景就很少了,农村只见无数的房子和大片的裸露耕地。而土地的变化更是令人忧虑,那片“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只留在了记忆中,如今的黑土地耕层正在变浅,土壤在变瘦、变硬、变黄。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下降严重,表现为耕层厚度降至12~20厘米左右(原始黑土层达50~80厘米)、生物多样性下降、养分转化效率低等。另外,秸秆等有机物约有60%~95%被焚烧,秸秆还田量极少,造成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下降到3%以下,耕层有机质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

  由于地力下降,为了追求增产,农民不得不多用化肥。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经常听到农民无奈地说:这地越种越“馋”了,化肥用得少,产的粮食就少。

  “这地必须保护了,不然,我们怎么把它交给子孙后代?”从2005年开始,任晓东就探索着把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新的农机技术进行推广,设试点、做试验示范,争取国家项目,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媒体的关注,就这样矢志不渝地坚持了10多年。2006年,任晓东随一位省领导下乡考察,一路上他抓住机会向那位领导详细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发现领导很感兴趣后,他趁热打铁,当即指挥调集人员和深松机具,在玉米收获机现场会上临时组织了一个深松整地的现场,那位身临其境的领导对深松抗旱保墒的作用认识深刻。此后在那位领导的重视和省农委的努力下,我省很快出台了深松整地补贴政策,对推动我省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大地就像母亲一样

  “我们一味的向大地母亲索取,却没有想过应该保护她、回报她。”

  任晓东性格直率,是朋友圈中少见的“诤友”。因为他言辞犀利,总会提出一些反面意见,令人警醒。他曾在很多会议、研讨、座谈等场合毫不讳言:“这么多年,我们在谈到粮食丰收时,总是会计算我

  们投入了多少种子、多少化肥,却没有计算土地的投入。其实大地就像母亲一样,我们一味的向她索取,让她付出,却想不到给予她保护和回报。”

  任晓东认为,黑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轮作技术。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一直重种轻养、重化肥轻有机肥。

  作为一个“老农机”,这两年,任晓东一直在反思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他说,保护性耕作最基本的技术就是用大农机进行深松整地。20世纪70年代,由于在试验中发现深松整地既能保护土地,又能增产,我省一些农机专家曾提出过深松耕法的理念。但这种理念尚未得到推广,就到了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土地开始由一家一户经营,农机逐渐由大农机向小农机转变,“小四轮”拖拉机从此普及。而小农机在田间作业的次数比较多,比如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小四轮”拖拉机在田间行走作业次数近10次。土壤因此被越压越实,土壤的耕层也变薄了。

  又由于传统耕作制度越来越追求精耕细作,农民种地要起垄,要三铲三趟。而垄作有容易使土壤水分散失,垄台易被风蚀等缺点。收割后农民还习惯将地表秸秆等有机物清理干净,使土地从秋收直到第二年春季完全处于裸露状态,因此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环境问题,无不与我们沿用了数十年的传统的耕作制度密切相关。

  另有专家指出,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中,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土区大都会少耕、免耕或是轮作,以保护利用为主。相比之下,我国东北黑土地长期以来都在被高强度利用。要知道,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200~400年的时间,而坡耕地不加保护的利用,流失1厘米的速度只需2~3年。因此,东北黑土地亟待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懒办法”其实是好办法

  “保护性耕作就是尽量少动土、少耕地,让土地休养生息。”

  任晓东说,顾名思义,保护性耕作就是为了保护土地,节约能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性耕作其实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尽量少动土、少耕地,让土地休养生息,自己慢慢的恢复“体力”。

  保护性耕作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过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以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建立源源不断的土壤水库;二是利用免耕播种、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三是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使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农民们把保护性耕作通俗地叫作“懒办法”。记者在兰西县平山镇采访时提到保护性耕作,农民们纷纷高兴地说,用这种“懒办法”种地“省老事了”,以后可以只管播种、除草和收获,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起垄、三铲三趟,从春忙到秋的侍弄地了。

  兰西县的农民发现,用保护性耕作法种的地暄了、土湿了,再也看不到干裂的地缝子。而泰来县的农民感受更深,泰来县克利镇农民吴国军种了20亩玉米。这两年,他学着用保护性耕作法种地,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春天忙着旋耕灭茬,破垄夹肥、坐水、镇压、中耕铲趟,而是一次完成春播,一下子减少了四五道生产工序,既省工又省力。更明显的莫过于省水,地处我省西部的泰来县十年九春旱,其土壤多为风沙土。吴国军家的地是岗地,尤其旱。以前春播时一般都要浇三四次水,现在只用浇一次水,玉米长势就特别好。他一算账,这一年种一亩地仅水钱就省了四五十元钱。


 

  保护性耕作

  国际上的一般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我国农业部按照保护性耕作的内涵和目标,将其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19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数千万公顷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为粮田,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收成。到了20世纪30年代,持续耕作使裸露疏松的农田无法抵挡大风的袭击,成千上万吨表土被刮走,沙尘遮天蔽日,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我国称为“沙尘暴”)。 1934年5月的一场沙尘暴,从土地植被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连续3天,横扫美国2/3的国土,把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使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西部,不少人死于由沙尘暴引起的肺炎。

  “黑风暴”惊醒了人们,20世纪中期,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以取代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人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和植树、种草等措施,有效地扼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

  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汉代发明铧式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耕作工具,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


 

  相关链接

  我国现状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造成了裸露土地增多,耕作层下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容墒能力使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取消铧式犁翻耕、尽量减少耕作的条件下通过根系腐烂、蚯蚓增加、土壤结构的改善和胀缩等实现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我省亮点

  我省是全国发展机械化最早,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但多年的浅层耕作对土壤破坏性更大,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机械化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农业机械化不科学合理的耕作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人们对机械化的质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用量;机械化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产量。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认为是机械化由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折点,是一场机械化耕作技术的革命。2003年,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相关部门在兰西县榆树镇林荣村首次进行了200亩地的保护性耕作试验。2006年,我省被国家农业部列为保护性耕作试点省之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全省共有26个县被确定为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县,全省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的核心面积有493万亩,辐射面积达到2000万亩。

  让秸秆回归土地

  “解决秸秆问题的根源在于实施保护性耕作。”

  在微信上任晓东的个性签名是“环保主义者”,每当社会上出现涉及到环保的热点事件,总会在朋友圈中看到快人快语的他。最近这两年,由于雾霾频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成

  了社会热点。而这个问题对任晓东并不是个新问题,早在四五年前,他就曾在媒体和各种会议上呼吁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解决秸秆还田问题,从根源上避免焚烧秸秆。

  我省传统的玉米生产环节是,农民秋收后将废弃的玉米秸秆焚烧,春播前将秸秆残茬用旋耕机粉碎。焚烧玉米秸秆污染环境,旋耕土地又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养分流失。而保护性耕作则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由于保护性耕作采用秸秆覆盖腐烂还田技术,秋收后用秸秆覆盖土地,第二年春播再采用免耕播种机在原茬上免耕播种,这样地有“肥料”了,也避免了焚烧秸秆。

  龙江农业应做好顶层设计

  “最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跟进保护性耕作。”

  回首10年耕耘路,任晓东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上级领导、农业同行和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认识、赞成保护性耕作。还有很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群众开始自发的学习、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但农业的环节是紧密相联的,仅保护性耕作一个环节做好是远远不够的。任晓东建议,我省农业应做深层研究和顶层设计,建立一套从种到收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然后根据生产模式选配农机具,让农机和农艺完美融合。比如耕作应建立以深松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收获应建立以秸秆还田为主的机械化收获模式。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向轮作制度方面发展。

  当前,我省正大力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建设了千余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任晓东认为,土地集中使用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好机会。今后,保护性耕作推广面临的问题仍是认识和理念问题。因为它挑战的是传统耕作制度,它推广的周期长、跨度大、见效慢,需要传承,需要政策、法制的推动。比如应该加大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力度,制定耕地保护法规。让土地承包者在有权使用土地时,也有责任保护土地。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如今退休已进入倒计时,任晓东对保护性耕作依依不舍。他说:“我已将保护性耕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将来虽然会离开工作岗位,但如果能为保护性耕作再出点力,我还是会全力去做。因为我认为这个事业有意义,人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是最充实、最快乐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