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5月28日讯 随着“2015黑龙江湿地论坛暨夏季生态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在27日落下帷幕,以“湿地”为视角的龙江生态旅游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再认识。
湿地旅游如何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仅有3个月黄金期的湿地旅游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怎样以湿地旅游擦亮龙江避暑胜地品牌——在“2015黑龙江湿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热议互动,不仅让旅游业内人士对龙江湿地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省以大美湿地拉动生态旅游、打造国内消夏避暑第一胜地的发展路径变得更加清晰。
守住生态红线,破解四个“不等式”
湿地不等于资源、资源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效益——在“湿地论坛”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提出了发人深思的“四个不等式”。
李世宏说,黑龙江在湿地旅游开发中的优势是很突出的,但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湿地旅游并不多,成功案例更是少见,黑龙江要做好湿地开发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严格的生态保护,更要有独特的创意。
黑龙江湿地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对维护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湿地国际专家陈克林认为:“最合理地利用湿地,就是对湿地的最大保护。”
针对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在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出:“生态化是黑龙江最重要的资源禀赋。发展湿地旅游要特别突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
陆昊说:“湿地旅游要采用最节能环保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游客对湿地的干扰性、破坏性行为。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态化的木栈道方式,相对近距离观赏湿地;用装备节能环保动力系统的小型游船,在合理范围内深入体验湿地的魅力;通过低空飞行器,整体性感受湿地的壮观景色。”他强调,要通过湿地旅游进一步探索人类观察、理解、认识湿地的新路径。在合理的、严格的保护条件下,让人适度、友好地接触、了解湿地,发挥旅游对于保护湿地的教育作用。
“守住生态红线,就守住了龙江湿地旅游的最大财富,也为黑龙江打造国内避暑旅游第一胜地提供了最大竞争力。”中青旅控股有限公司总监葛磊说,“陆昊省长的表态让旅游界吃了‘定心丸’,找到了‘四个不等于’的破解之道。”
龙江湿地再认识:另类“江南水乡”
龙江湿地,堪称中华大地上的另一处“江南水乡”——在“2015黑龙江湿地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均抛出的这一观点让人先是眼前一亮,继而点头称是。
张玉均说:“从地理上看,黑龙江省内散珠碎玉般的湿地全部位于黑龙江南岸,具有奇、美、野、旷、趣的特征,是中国大地上的别韵‘江南水乡’。与传统江南水乡相比,龙江湿地在景致上毫不逊色,并且拥有更完整、厚重的生态性,通过与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可以开发出优质的旅游产品。”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提出,龙江湿地鸟类资源富集,可以选择主打“观鸟牌”。“比如,可以把丹顶鹤确定为龙江湿地的旅游形象物。鸟类形象对游客具有很强亲合力,是旅游界的‘世界名片’,有助于把湿地旅游从认知、体验层次,提升到更高的情感层次。”
“湿地应该是高端生态旅游产品,虽然针对小众市场但并不意味着不挣钱。”白长虹说,“北美的观鸟产业每年可形成250亿美元的市场,解决6万人就业。黑龙江的湿地旅游也可以锁定喜欢观鸟的客户人群,通过提高旅游品质、延长旅游时间,增加旅游附加值。”
组合式开发,让龙江湿地代言“美丽中国”
“湿地论坛”落幕,“畅爽龙江”启程。
27日,记者从省内最大的地接社——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获悉,一个700余人的四川旅游团即将来黑龙江省旅游。
“这个超大旅游团的重点观光项目就是哈尔滨的湿地和伊春的森林。”哈铁国旅董事长杨科说,“今夏,湿地资源的开发大大提升了黑龙江避暑游产品的丰富性和吸引力。目前,已有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的十多家旅行社与我们联系,要求在我省旅游线路中强化这一产品。”
组合开发是黑龙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竞争力所在,“湿地+”则为黑龙江旅游产品的多元重组、充分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现在全国的旅行社都在寻找新的旅游创意,而‘湿地+’可以成为黑龙江夏季旅游的极佳切入点。”中青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立军说,“户外和高端定制旅游是目前旅行社新的利润增长点,湿地游可结合这两个主题与龙江其他旅游元素进行组合式开发,实现‘一枝双秀’。”
“黑龙江的湿地旅游不仅要做成国内生态旅游的高端品牌,也要有开发全球旅游市场的气魄。”白长虹说,“黑龙江的湿地、森林、冰雪、界江等旅游景观都是世界级的,完全可以组合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我希望黑龙江拿出的以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能够代言‘美丽中国’,平衡掉国外对‘雾霾中国’的偏见,树立中国的国家旅游形象。”